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赏景励志新双楼 ——复建北固、多景二楼文化景观之揽胜

赏景励志新双楼 ——复建北固、多景二楼文化景观之揽胜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赏景励志新双楼 ——复建北固、多景二楼文化景观之揽胜
 

李金坤
 摘  要:复建后的镇江北固山之北固楼与多景楼,一雄一秀,各领风骚。双楼中诗、词文、联、书、画、匾额、雕刻,一应俱全,琳琅满目,古贤今彦,群英荟萃,精品迭出,各得其所,内涵丰厚,意境深邃。阐析其深厚文化内涵,对于赏景怡神、励志奋进具有积极意义。而新楼之复建,此乃保存名胜古迹之无量功德,且有利于促进旅游文化之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北固楼; 多景楼; 文化丰厚;意义重大
    镇江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北固山后峰之巅原有两座楼——北固楼与多景楼。前者由征北将军蔡谟首建于东晋咸康五年(339),后者大约建于唐末与北宋初期。由于战乱祸害与自然灾害等因素,二楼兴废无度,更替不迭。北固楼于清末已毁败殆尽,多景楼虽经风雨飘摇而勉强见其身影,然规模格局不大,与楼名难以相副。后来本邑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呼吁,渴望复建二楼,使其再振雄风,焕发新彩。鉴此,2009年镇江市市委、市政府决议复建。经过三年努力,二楼终于落成。而今北固山巅双楼并峙,宏伟壮丽,气势非凡。2013年元旦已正式开放。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尽情享受登览之乐。那么,新双楼究竟具有哪些丰厚的文化内涵?又如何解读其文化内涵、汲取其精神营养?其复建新楼的意义又在何处?诸如此类之问题,甚有阐论之必要。不当之处,谨请方家同仁不吝赐教。                                
                  
 一、楹联匾额共壮怀
    水光山色多景楼。顺着多景楼基拾阶而上,左转向西 行至中间,仰面所见乃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所书 “多景楼”匾额。楼名取之于李德裕“多景悬窗牖”(《题临江亭》)诗句。匾额下方之楹联,为镇江籍已故著名楹联名家、书法家李宗海所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书写:“宜雨宜晴山光水色何多景,如诗如画儿女英雄共此楼”。联尾连读则为“多景楼”名,与首二字“宜如”相合,则为“宜如多景楼”,真切表达了作者登临斯楼所产生的诗情画意、晴雨两宜的审美感受。而且,由“宜雨宜晴山光水色”八字,我们可自然联想起苏轼吟赞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千古名句,化用高妙,诗意沛然。此与楼内大厅龙文所书之“江山如画,风月无边”之联语,彼此呼应,使游人兴致陡增。走过大厅,沿着楼梯直登三楼顶层,步入东侧回廊,只见米芾所书匾额之 “天下江山第一楼”七个大字,如风樯阵马,大气磅礴。此廊壁楹联由清人余京所撰、今人宇文家林书写:“百年戎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此联触景生情,由眼前壮丽江山,追忆三国历史风云,抒发沧海桑田之无限感慨。移步正南回廊,则见管峻所书之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之千古名句,遥望南山群峰烟岚,顿生宠辱皆忘之悠然美感。其轻灵绵柔的隶书表现形式与登览者此情此景的当下游兴甚相吻合,可见设计者禅心之渊茂而澄明也。其楹联为李彦章所撰、介弢书写:“天与雄区欲游目骋怀一层更上,地因多景喜山光水色四望皆通”。此联突出了多景楼高处四面观景的独特地理优势,别具审美效果。转身西廊,匾额为苏轼所书“江天斜照”四字,苍劲有力,气骨畅翔。其楹联为:“揽胜一登楼岸阔潮平金焦两点,携樽凭吊古论诗读画苏米千秋”。此联乃赵楫所撰 、李啸所书。联语将东望焦山、西眺金山的畅快心情与品赏苏轼之诗、米芾之画的闲情逸致和盘托出,可谓尽情尽兴。再移步北廊沿阶而下,进入与多景楼相连之小亭,其西匾额为白鹤所书之“无尽藏”三字。“无尽藏”乃佛教语。苏轼《前赤壁赋》有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此语,正乃“无尽藏”匾额之最佳注脚,亦乃游客于多景楼观赏“无尽藏”自然胜景惬意心情之生动写照。匾额下方之楹联为蒋光年撰写、仇高驰所书:“壁翠山青远岫西来雄若虎,潮平风正大江东去势如龙”。此联集中概括镇江雄豪之江山气势,震撼人心。其东匾额为“是岸”二字,高步阳书写,亦为佛教语,具有警策作用。其楹联为:“江声澎湃欲吞海,山势蜿蜒直跨城”。此联录自清黄祖络《多景楼》诗句,由李慧阳书写。此联状江山雄伟之势,与西侧之楹联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英雄豪气北固楼 。与多景楼一样,北固楼体,较之于多景楼,显得更为宏伟壮大,充满英雄气概。此楼一层正南上方匾额为“东南胜概”四个篆字,由言恭达书写。书体凝重,豪气弥漫。两侧楹联为:“气吞吴楚看六代枭雄此处曾留霸业,浪涌乾坤叹千秋骚客斯楼独望神州”。此联由徐徐所撰、管峻书写。联语寓含孙权构筑铁瓮城、称霸东南与辛弃疾登临北固楼而悲叹“何处望神州”之英雄故事,为北固楼奠定了雄豪俊逸之基调。转身其北,匾额为梁武帝当年幸山登临时赞叹之语“天下第一江山”,为孙晓云书写。楹联为:“峻壁冠崇楼万里江山纵目犹如观米画,雄图开绝顶千秋风月骋怀每欲咏辛词”。此乃范然撰联、高步明书写 。此联与多景楼赵楫所撰之联寓意贯通,遥相呼应,通过“米画”之喻与辛词之诵来凸显眼下江山如画之绝美境界,赏景怀人,诗情画意,匠心独运,令人击节叹赏。登上三楼,于正南回廊处仰见毛泽东所书之“北固楼”三字,结体匀称而飞动,豪迈阳刚,有力衬托出北固楼之英豪气概。其楹联乃清代邑人王文治所撰书:“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极其准确地概括出雄北固的英雄本色。值得一提者,此乃双楼所有楹联中唯一的一幅自撰自书之楹联,出类拔萃,引人注目。九泉之下的乡贤文治先生,焉能料到二百余年后家乡人民对您竟然是如此之敬重?沿廊回身北侧,其楹联为:“对广陵烟树望淮海平原向往京华瞻万里,听扬子江涛指金焦胜境登临北固话三山”。此联由李宗海所撰、白鹤书写。联语从视觉、听觉之不同角度,极写镇江三山胜境之独特韵味,视野开阔,叙事宏大,堪称神品。
    由多景楼与北固楼之匾额、楹联内涵品赏可知,前者侧重于赏景怡神,后者侧重于怀古励志,各有其美 ,美美与共,一举两得,游客兴浓。                                                    
二、楼记诗词溢情才
    多景楼于二、三层楼梯左侧之墙壁上绘有扬州八怪郑板桥诗画并茂的竹、菊、梅、兰四君子图,其右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于1993年2月书写的苏轼《采桑子》词:“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一笑回头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此词侧重表明作者看淡人生、享受生活的旷达胸怀与乐天观念。其左为清人吴云《北固晚烟》诗:“群峰叠翠白云遮,径竹深松障酒家。曲涧泉鸣昨夜雨,山崖香发四时花。登高日落僧归晚,坐久人稀月到斜。不为真娘闲叹息,我来原自弄流霞。”诗人陶醉于北固烟霞之美景,令人向往。登上三楼,只见亭内东壁中央米芾之子米友仁巨幅名画“潇湘奇观”,其右为米芾《秋景憩多景楼》五律诗:“纵目天容旷,披襟海共开。山光随眦到,云影渡江来。世界惭双足,生涯付一杯。横风多景楼梦,应似穆王台。”左为米芾另一首《题多景楼》七古诗:“华胥兜率梦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楼。冉冉明廷万灵入,迢迢溟海六鳌愁。指分坱圠方舆露,顶矗昭回列纬浮。衲子来时多泛钵,汉星归未觉经牛。云移怒翼搏千里,气霁刚风御九秋。康乐平生追壮观,未知席上极沧州。”米芾二诗,以想象夸饰词,极写多景楼赏景如仙之欢愉感受,如见其人,顿生共鸣之感。
    北固楼一层大厅东壁之上,分别为毛泽东所书辛弃疾当年悲吟于北固亭的两首爱国绝唱。右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左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词作于辛弃疾晚年任镇江知府期间,强烈抒发了词人对奸佞当道、苟且偷安的怨恨与壮志难酬、英雄末路的愤懑之情,爱国情深,惊天泣鬼,千载之下,精光照人。
    徜徉二层之中,只见诗文四壁,触目生辉。共选诗词六首,分别为:南朝宋人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五古诗:“玉玺戒诚信,黄屋示崇高。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昔闻汾水游,今见尘外镳。鸣笳发春渚,税銮登山椒。张组眺倒景,列筵瞩归潮。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顾己枉维絷,抚志惭场苗。工拙各所宜,终以返林巢。曾是萦旧想,览物奏长谣。”(贾玉书书)唐人张祜《题润州李尚书北固新楼》七律诗:“蹑石攀云一径危,粉廊朱槛眺江湄。青山半在潮来处,碧海先看月满时。树色转烟城斗峻,水光浮草岸遥卑。西楼又起公羊意,坐对寒潮向渺瀰。”(汤真洪书)宋人姜夔《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词:“云隔迷楼,苔封狠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老耆,南望长淮金鼓。问当年,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曹秉峰书)元人萨都剌《清明日偕曹克明登北固山》七律诗:“三月二日风日暖,千家万家桃李开。白日少年骑马去,红雨满城拂面来。共君且须饮一斗,处事不必歌七哀。孙刘事业今何在,百年狠石生苍苔。”(汤真洪书)清人徐瓒《北固楼》五律诗:“突兀临沧海,孤鸟接紫氛。夜窗先得月,晴树半栖云。远树参差见,寒潮日夕闻。飘然临绝顶,便欲叩天阍。”(曹秉峰书)王文治《秋日登北固山》七律诗:“画角声中牧马回,西风落日此徘徊。沉戈难得孙刘迹,载笔犹传颜谢才。江带雉城千舸舰,涧盘鸟道万楼台。东流一片苍茫意,欲向空门问劫灰。”(贾玉书书)六首诗词,从不同之时代与角度,或怀古,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共同表达了作者对北固山英雄业绩之追忆与满目风光之激赏之情,山川人物,风情雅致,细加品读,意味深长。颇为引人注目者,在此层西侧的金色屏幅上,雕刻有镇江市人民政府立、李金坤撰文、林喜中书写的《复建北固楼记》。全记为:“北固楼者,因山名也。山踞城北,城以山固,遂曰北固。梁武帝萧衍幸山北望,慨叹壮观,易名北顾。《北固山志》载,梁武帝尝题‘天下第一江山’,后亡佚。今见者,乃南宋吴琚所书也。//兹楼由征北将军蔡谟于东晋咸康五年首造之。隋唐以降,迭有兴替,至清末尽毁矣。应各界人士之建议,公元二00九年决议复建。历时三载,厥功告竣。此乃仿宋十字脊顶、三重屋檐之阁楼建筑,主材柚木,典雅庄重,屹然绝顶,气象壮丽。轮焉奂焉,焕然一新。尤著者,此楼与多景楼东西相望,一雄一秀,各领风骚,空前奇观也。//若夫登楼远眺,俯仰天地,则满目欣然:长江画卷,一展雄风;三山如珠,项链天成;东港夨簋,名城史明;南郊诸峰,排闼送青;西津古渡,慈航救生;江河交汇,形胜钟灵。此则“满眼风光北固楼”之赏心悦目者也。至若凭栏神思,感怀英杰,则一腔奋然:孙吴鉄瓮,坐断江东;寄奴横戈,枭勇虎熊;红玉击鼓,巾帼称雄;稼轩忧国,气贯长虹;海龄抗英,义薄天宫;辛亥赵声,先驱誉隆。是乃‘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壮怀激烈者也。嗟乎!吾侪吟诵辛弃疾《南乡子》《永遇乐》北固绝唱之双璧,犹自荡气回肠,慷慨激昂。故登斯楼也,则有览物畅神,怀古励今,爱我中华,自强不息者矣!//兹楼复建,寓旨良深;乐为之记,是以勖勉。”此记分为四段,第一段叙写北固楼得名之由及北固山之历史地位。第二段概述北固楼建楼之史及其复建北固楼之新貌,楼迹沧桑,历历在目。第三段抒发北固楼登临之感,先写极顶四望之美景:北则长江奔流,雄壮如画,三山相连,犹如天然之珍珠项链;东则遥想大港出土之宜侯夨簋,由此可证镇江有文字记载之历史已逾三千年矣。南则南山群峰蜿蜒起伏,郁郁葱葱,似打开山门向游客奉送青翠秀色。西则西津渡古街悠悠,救生会慈善美德千年传承。而镇江之地理位置,正处长江与运河交汇之处,可谓钟灵毓秀,得天独厚。这般得江山之助之无限美景,正乃“满眼风光北固楼”也。次写追怀英雄之伟业:东吴孙权始筑鉄瓮城于京口,称霸江东遂成一世之枭雄。南朝第一个皇帝刘裕(小名“寄奴”,生长于镇江),金戈铁马,以武力军功登上帝位。南宋爱国忠臣韩世忠之妻梁红玉,勇立船头何惧死,奋鼓助夫抗金贼,巾帼英豪,千古不朽。辛弃疾晚年任镇江知府,始终不忘收复失地、统一中原之宏愿,然南宋小朝廷不图恢复,苟延残喘,百般迫害抗金英雄,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国忧民之一腔深情,尽寓其北固楼吟唱之《永遇乐》与《南乡子》二词焉。其爱国精神与英雄气概,直贯长虹。鸦片战争期间,担任坚守镇江城之统帅为旗军副都统海龄。镇江守军尽管顽强抵抗、殊死奋战,但因敌众我寡,守城失败。海龄誓死不降,遂于都统署壮烈自焚,英勇就义。其妻也怀抱3岁孙儿同焚,为国捐躯,一门悲壮。视死如归,义薄云天。镇江大港人赵声,是中国民主革命之先行者。曾任中国同盟会内部总长、辛亥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总指挥,一生追随孙中山励志革命,奔走呼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民国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军。镇江这片热土上具有如此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与事迹,自当成为激发后人“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强大精神力量。此段为全记之核心部分,作者将登楼赏景之畅神之怡情与怀古励志之感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庶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之登览佳境矣。第四段总论北固楼复建之重要意义。全文脉络清晰,叙述精要,史论结合,赏景励志,情感丰沛,主旨鲜明,颇值一读。此外,楼记屏风之两侧,分别为“甘露怀古”及“北固晚烟”之山水绘画,自然构成了文、书、画三位一体的和谐完美之艺术境界,由此则提升了北固楼的文化品位。



(郭祥明摄影)

三、书画双绝古今冠
    名楼诗书画,从来三绝多。过去的多景楼与北固楼中,究竟有多少诗书画名家大师的三绝之作,由于历史尘埃的堙埋,我们已无案可稽、不甚了了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而今,复建一新之北固楼、多景楼,诗书画琳琅满目,古今人喜聚一楼,可谓群贤毕至,各展风采。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给,流连忘返,回味无尽。就书法观之,双楼中所涉及的古今书法大家就有宋代的米芾、苏轼,清代的郑板桥、王文治,当代外市的有言恭达、白鹤、介弢、李啸、高步明、仇高驰、管峻等,本市的有贾玉书、宇文家林、曹秉峰、孙晓云、汤真洪、林喜中等。在当代书家中,大多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富力强的新锐墨客,他们大多有美术、艺术学院专业科班学习之经历,在全国书画展、书画赛中屡见榜名。有几位还曾获得全国书法最高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等殊荣。可见,双楼所示之书画精品,自当堪珍堪赏也。兹就双楼中推举米芾、王文治、言恭达三位古今书画大师之杰出代表,结合其书画作品简述如下。
    米芾(1051—1107),宋书画家,诗人。字元章,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世居太原,后定居润州(今镇江市),前后达四十年之久。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工诗,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与北宋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为书法四大家。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曾询问书法,米芾自称为“刷字”。虽为谦词,而实质体现了他用笔迅疾而劲健之书法风格特征。正如挚友苏轼所称:“米书超逸入神。”“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有《画史》、《书史》、《宝晋英光集》等著述传世。其书法对明末清初之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等大家影响尤深。米芾尚擅水墨山水画,此与其天性喜好自然山水之本性甚相契合。由于他们父子(米芾称“大米”,其子米友仁称“小米”)皆曾有过陶醉潇湘等地秀美山水之经历、以及定居镇江后浸润于南山与丹徒十里长山烟岚飘渺胜景之嗜好,因此,便从中获得甚多创作灵感。他们在继承董源、巨然“淡墨轻岚”江南山水特色之基础上,以造化为师,画山水用“泼墨”法,水墨点染,由此传达出烟云朦胧、天趣高迈的“云山”神韵,世称“米氏云山”。与文同、苏轼等人共同开创了文人“墨戏”之路,展示了画史全新的一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米芾的山水画现已无从可觅,现在只能从其子“小米”留存的《潇湘奇观》一卷中去体会“米氏云山”之魅力矣。现多景楼一层西壁 “多景楼”匾额,与三层东壁 “天下江山第一楼” 匾额,以及三层大厅面西墙壁两侧之《秋景憩多景楼》、与《题多景楼》二诗,均为米芾墨迹复制品,我们从中可体会到他“刷字”的迅疾刚劲之用笔风格。三层大厅东壁画面中心为米友仁《潇湘奇观》长卷局部图,上有“小米”介绍乃父居住镇江四十年之经历、喜好山居之雅兴以及自己作画之情况。此外有元代至当代书画大师们在《潇湘奇观》长卷的题签,如元代的葛元喆、贡师泰、薛義,明代的董其昌,当代的叶恭绰、张大千等,意义非凡,弥足珍贵。由此观之,米氏父子的书画作品则成了多景楼的半壁江山,这既体现了他们父子酷爱自然山水之兴趣与多景楼赏景为主的登临功能的高度一致性,也突出了家乡人民对书画圣手米氏父子的崇敬仰慕之情。尚可注意者,多景楼三层西廊之“江天斜照”匾额,取自苏轼当年作于多景楼的《采桑子》词,为苏墨仿品。设计布景者将其与米芾书法共处一起,不仅与自然风景相契,而且生动反映出米芾与苏轼文人相亲、友谊深厚的文化内涵(两人生前为挚友),甚具教育意义。
    王文治(1730—1802),清代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工书法,以风韵胜。曾随使节至琉球,当地人皆视其翰墨为宝,以得之为幸。又通音律,精度曲。著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等传世。王文治书法,深得董其昌神髓,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淡墨,书风天然秀逸。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评曰:“国朝刘石庵相国(指刘墉)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指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其当世则有“天下三梁(指梁同书、梁衍、梁国治),不及江南一王”之说,可见声誉之隆盛。北固楼三层南面 “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胜控东吴”之楹联,即为王文治所书。此书正楷端庄,雅秀含神,精气内充,俊逸灵动,委实是难得之绝世神品,与其上方匾额中毛泽东那精力饱满、大气淋漓的“北固楼”三个大字之风格,恰好构成阳刚与阴柔和谐完美之艺术胜境,驻足赏玩,意趣无穷。
言恭达(1948—),江苏常熟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副社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沧浪书社总执事,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 受业于著名书法家沙曼翁、宋文治先生。精于多种书体,工篆刻,善绘画。作品参加全国第二至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及数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国际书法展览、当代名家书画篆刻作品展等三百余次,并多次荣获大奖。数次东渡日本参加“中日书展”。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和(篆刻)、《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等二百余种全国性典籍以及《当代书法家五十人五体创作实录》等VCD光盘。作品还选刻五十多处中国各地碑林,并为中南海等国内外一百多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收藏。言恭达乃言偃后裔,深厚学养、人生历练和诗书画印的全面浸染,造就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广博的艺术胸怀。特别是他的书法以甲金籀篆为根本,贯穿于真、草、隶、行,更运之于大草之中。给人以纵横奇逸、张弛有度、仪态万方、大气充沛、风神外跃、卓荦高迈之审美感受。在双楼中,言恭达书法或隶(多景楼一层西面“宜雨宜晴”楹联)或篆(北固楼“东南胜概”匾额),或隶中魏碑,飘逸而凝重;或用笔老到,精深而味浓。在米芾、王文治古贤之后,言恭达在当代书坛之地位堪称别张一军,独树一帜,声名遐迩,影响甚大。故其书法之于双楼,自是镇楼珍宝之一也。
风骚独领客自来
    复建之多景楼、北固楼,用材精良,工艺讲究,风格仿宋,古朴庄重。北固楼屹立于北固山之绝顶,与其西侧之多景楼近在咫尺,毗邻而居。多景楼之文化功能侧重于登临赏景,而北固楼之文化意义,除此赏景之外,则主要体现在追怀英烈、励志鼓舞之层面。至于造楼之风格,多景楼趋向于雅秀俊逸,北固楼体现为雄伟壮丽,雄秀并美,各领风骚。二楼所选用之诗、词、文、联、匾额与绘画、雕刻,由古即今,切楼切景,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就书法而言,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各体一应俱全。就绘画观之,有淡墨,有工笔,有山水,有人物,有纸画,有木雕;就作者而言,古今相承,市内市外,老少相间,八面来风。因而,由此双楼丰厚之文化蕴涵与登览之思想价值综论之,笔者以为复建双楼之重要意义,大约有下列五端:
    (一)很好保存并延续了曾经中断的千年古楼文脉,使具有悠久历史的北固山文化馨香不绝,薪火相传。此举非凡,承前启后,功德无量,可歌可颂。
    (二)与时俱进,竭力挖掘与精心打造具有文化旅游内涵的景观,推陈出新,赋予文化元气,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明之需要。
 (三)将古今诗、词、文、联、书、画等各种文艺形式集于一楼,精品荟萃,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提供一个精致而高雅的学习文艺之良好场所,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提高国民之人文素质。
 (四)通过登高赏景、追慕英雄之游览活动,使人们树立起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天人合一”之自然生态观。让游客记住历史,缅怀英雄, 激发爱国热情,为祖国甘愿奉献毕生精力。
 (五)双楼之成功复建,亦为园林部门恢复与保护名胜古迹等优秀文化遗产,积累经验,树立榜样,良性循环,为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作出新贡献。
   综而论之,双楼复建意义明,赏景励志可双赢。五洲游客络绎至,领略风光陶冶情。感于斯,余特作小诗《复建北固、多景双楼有怀》一首,权作此文之结语焉:
    北固多景枕碧流,江山千古起新楼。
 无边春色九州染,满眼风光一望收。
 端赖今朝国力盛,终遂夙愿胜迹留。
 凭栏回味悟精义,生子当如孙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