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清水墙门楼的青砖是“刨”岀来的 ——忆镇江最后的“刨砖”匠人朱木清谈清水墙和刨砖

清水墙门楼的青砖是“刨”岀来的 ——忆镇江最后的“刨砖”匠人朱木清谈清水墙和刨砖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3      阅读数:

清水墙门楼的青砖是“刨”岀来的

——忆镇江最后的“刨砖”匠人朱木清谈清水墙和刨砖

 

周文翔

 

现在,人们都知道木匠“刨木材”制造门窗桌椅,机械厂“刨床”刨金属制造配件,鲜少有人知道青砖也可以刨的,这个还真的有,这刨过的砖头就是古代砌筑清水墙的主要材料,皇宫大院、官府衙门、宗教场所、近代私家宅院的清水墙门楼和特殊墙体都是这种砖头砌筑的,堪称中华一绝(见图1 镇江广肇公所门楼)。

目前,这种工艺已失传了。建国后,从事“刨砖”的匠人凤毛麟角,而我有幸结识了一位从事刨砖手艺的老匠人,从他口中知道了这个职业,本着留住城市记忆,写成本文。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任镇江河滨招待所(即京口饭店)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分管接待、餐饮、总务工作,总务组又有水电、锅炉、花木、瓦木等工种,这瓦工是师徒二人,属计划内临时工,师傅朱木清,徒弟郭庆云,均是江都人。朱木清50多岁,个头中等,厚道实诚,为人随和,工作有条不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是我们十分信赖的老师傅,而他就是身怀独特手艺的“刨砖”匠人。知道他这一手艺,是在一次维修闲聊时他不经意间说出的。

镇江市(镇江行署辖市)园林管理所有一位身怀绝技,全省有名的雕塑艺人朱火清老师傅,1959年,他为招待所金鱼池弧形墙做了一个“巨龙喷水”雕塑,因年久失修,缺损掉漆,水管锈蚀,喷不出水,有碍观瞻,1970年,请朱老师傅改为“松鹤延年”雕塑,于是朱木清当了堂兄朱火清的帮手。中间休息时,我随意挑起话题:“……朱师傅,你们老哥俩不是一个单位,在一起做活不容易,老弟做老哥的帮手,更不多吧……”朱火清接话茬:“小周,……你不要小看朱木清,现在帮你们修理房屋,埋没他这个人才了,他是有一个独门手艺的人,刨砖头,现在用不上了,改行做瓦匠,砌墙粉刷……”朱木清接着说:“这都是30多年前的事了,我小时候从江都出来,就拜刨砖师父学手艺,开始做下手,师父看你听话灵巧,才把手艺和诀窍传给你,学成后,我就跟师父出来走码头,来到镇江,做过好多门楼,你们看清水墙砖面很平很好看,严丝合缝,不知道怎么做的,实际上这砖头全是刨出来的。抗战爆发后,兵荒马乱,没人家砌门楼了,现在有这门手艺的人不多了,我也改行做了泥瓦匠”。接着他饶有兴趣地说起了这门手艺……此后,朱师傅又就制砖、刨砖、砌砖的要求、诀窍和过程,和我谈了几次,高兴时,还手拿块砖,形象地向我介绍。现根据回忆,作如下整理:

制 砖

清水墙用的砖,都是小青砖,长、宽、厚都比现在红砖要小,产地是苏州和镇江的为多,尤以谏壁东北角孩溪村的小青砖最好,现在大家都知道孩溪村生产磨刀砖,供给木匠、厨师、磨剪刀师傅用,但实际上它还有一个重要用途,是供应砌筑清水墙,孩溪的土黏性好,制成的砖细腻、坚挺、不易风化,敲起来铛铛响。制砖的黄土经破碎过筛入池,加水后把牛赶进池内反复踩踏,以增加黏性,放置数日,俗称醒土,再制砖。制作工艺要求极高,砖有六面,八尖,十二条边,确保密实平整不缺,规格一致,没有气泡砂眼。同时,给刨砖匠人留有一定的刨面余地,当然,这个余地并不很大。砖坯制成后搭棚晾干,如果日光曝晒,极易弓起龟裂,进窖烧制控制火候,喷水,防止色差,运输过程要特别小心,确保运到现场不缺边少角。青砖规格主要两个,整砖和七寸砖,门楼七寸砖用量大,不能像砌普通墙,用瓦刀在现场斩砖,为保证尺寸,所以要批量生产。当然还有适合主家需要,窖场生产一些大块头砖和异形砖,用于雕刻或特殊之需。

刨 砖

刨砖匠人首要工作就是选砖,选色调基本一致的砖,这样的砖砌出门楼清纯好看,接下来就躬身在操作台上刨砖,用的工具和木工基本一致,有粗刨、细刨、边线刨、弧形刨等等,刨刀经过特殊的淬火工艺,很耐磨。刨过的砖是统一的,长、宽、厚丝毫不差,看到和看不到的砖面都要刨,不能偷懒、凑合,少一刨也不行。砖有标准的模块,每块砖都以模块为标准,砖块大面和小面都很平,叠加后无丝毫空隙,如果厚薄不匀,叠加多块后就看出积差了,怎么保证,他们备有控制厚度、长度、宽度的卡具,刨刨量量,掌握分寸。因砖面刨去余量不大,所以要十分细心用巧劲,用力过猛,极易破坏边角,刨去太多,小于模块,就是废品。边角较脆,偶尔也会碰掉,这个碰掉边角的砖,只要保证两个面的七边六角不损,可用作角砖,或一个面的四边四角不损,可用作面砖。但有两条是十分严格的,一是刨面要很平,不能出现弓形、凹形,二是砖块一定要叠角斩方,边角一定要90度,不能出现大角(钝角)或小角(锐角),这种砖砌出的墙面极不平整,增大砖与砖之间的缝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了和木匠相同的方法,就是三角形靠尺,划线(不是墨斗,是尖形金属或石笔)校正后再操作,刨去多余。除三角靠尺外,他们还有变换角度的活动尺,以适应各种需要。

黏结剂

清水墙没有灰缝,因而用不到灰缝浆黏结,而是一种专门的黏结剂,古法是用熬制的糯米汁参入熬制的动物皮(猪皮较多)胶,混合后再熬制,考究的还会参入魚鳔胶,黏结剂经加温稀释后涂刷砖面,如遇天冷,还需在现场支锅烧水,隔水保温,防止黏结剂结块,这种胶黏结强度高,很牢靠,砖缝很难橇开。

砌 墙

砌墙,是清水墙成果的最后体现,更是对刨砖工艺达标与否的检验,是硬物体的整齐划一,工艺要求精准。砌墙前,师傅还要再选砖,远视调整色差,保证墙面统一。确定基准点,是用碗或矩形槽盛水确定整栋房屋的水平位置。在门垛二侧基准点上立批数(层数)杆,杆上一次划好砖数及石础、门楣石、雕刻砖等厚度尺寸,严格按批数杆所示层层拉线砌筑。检测墙角垂直,是固定一根垂直线为墙角触点,砌墙角时不能影响该线垂直,同时不断用吊线锤复核。检测墙面平整垂直,也是用靠尺贴上墙面目视有没有缝隙。砌墙是一个慢工岀细货的活,砖头要一摆准,急躁不得,师傅往往会把砖块先放墙上看看,满意后再涂刷粘合剂,涂刷量恰到好处,挤出墙外污染墙面很难清洗。青砖墙无灰缝,这光面砖的叠加,贴合紧密。砖块之间严丝合缝,线条要求横平竖直,外看就是很细的笔直横线和垂直线,因整砖和七寸砖都精准,上下砖虽错位砌筑,但竖线是垂直的。粘结剂初时尚可移动,时间稍长就挪不动了,这中间,师傅要抓紧时间,不断用吊线锤,靠尺对墙面及墙角复测校正,使用的工具是薄形的小铁铲,便于拨动砖块,而且只能在里口拨动,大面上拨动会损伤边角。当然,手工刨砖,也会有肉眼看不见,但尺能量得出的厚度误差,这个误差在叠到一定批数时,左右墙垛就会出现了,误差到1毫米左右时,由刨砖师付把高出的砖整层刨去,这刨过砖的墙垛,迎面目视两个墙垛是根本看不出来,太细小了,只有用尺能量出。(注:最近,我用尺去量了广肇公所门垛的清水墙,发现确有几层砖之间,总有一层砖薄1-1.5毫米,往上几层,又有一层薄砖,就是为了调整累积差。)砌筑清水墙,价值很高,全用刨砖,没有必要,因而只能用于墙垛的面砖,墙垛的里口则是其它青砖,与墙垛衔接的面墙也是灰膏勾缝的其它青砖墙。

制砖、刨砖、黏结剂、砌墙是砌筑清水墙的四要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尤以刨砖工序为最,它是承先启后承上启下的关键,墙面的平整、美观都是以它来评论的,刨砖工艺是清水墙的核心。

广肇公所新老清水墙的比较

广肇公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是110多年前的老建筑,堪称建筑中之瑰宝,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古建筑典范。为保护这一市级文保单位,适应对外旅游开放需要,2010年后进行了大型维修,保留了原貌和很多建筑精品,特别是清水墙的门楼。修缮部分也很多,其中也有清水墙。最近,我又去广肇公所细看了一次,总体上修缮得不错,修旧如故,但在新老清水墙比较上我做了个有心人,发现差别不小,摄了三张照片,可以证明:图2是110年前门楼老清水墙,图3是2010年后在孙中山当年演讲厅新修清水墙,图4是进大门天井的照壁清水墙,上半部分新墙,下半部分老墙。从新老墙的对比,谈谈个人看法:

图3,新墙横缝不直,墙缝很粗,小的1毫米,大的1.5毫米,这是由于青砖两个大面不平,相叠后,不能严丝合缝。竖缝也是由于两块碰头砖小面不平,不能合缝。上下砖错砌后,纵向缝不垂直,扭曲较大,是七寸砖的“七寸”掌握不准,有长有短。新墙砖面是机器打磨,墙面很不平,弓背凹陷地方不少,整体摸上去凹凸不平。青砖的90度角掌握不准,有不少钝角和锐角,产生了斜面和斜缝。问题主要出在磨砖上,现代磨砖机械种类很多,砌筑清水墙,如果不得要领,是做不好的,机器转速快,下料也快,砖块小,再不固定好,着力点很难掌握,不小心就缺边少角,弓背凹陷了。传统刨砖工艺虽慢,但工细,能避免这些问题发生。

相比广肇公所门楼老清水墙,参看图2,这些问题都没有,墙面虽有污渍,仍能清晰看出当年砌筑的墙面很平,摸上去像是一块亚光的大理石平板(注:墙面有一层淡黄色保护层,可能是桐油),砖缝横平竖直,像是用针尖在大理石上划的印痕,比发丝还细很多,看了使人赏心悦目,啧啧称奇。墙角砖经历史沧桑虽有破损,但越发笔直坚挺,古韵犹存。图4,上半部分新墙,下半部分老墙,更是高下立判,一目了然。至此,不得不佩服我国这一传统工艺的精湛美妙,不得不佩服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

在西津渡古街区五十三坡附近,有一组各式青砖墙(含砖雕)展示窗口,其中有两块标注为“磨砖砖细墙”,每方磨砖墙足有一个平方米。这个墙磨砖水平很高,看得出来,与砌筑广肇公所新清水墙不是同一批工匠,青砖尺寸与广肇公所砖雕照壁墙老墙相同,磨过的砖面像刨过的一样,90度角,七寸砖都做得很到位,整个墙面很平,线条也平直。我感到很可惜,如果这批工匠来做广肇公所砖雕照壁墙就好了,不会出现新老墙那么大的偏差。但是在砌墙上,这个展示窗口也是不完美的,工匠对传统工艺不太了解,表现在缝隙较大,过粗的还擦了灰缝,黏结剂溢出砖外,污垢墙面未及时清理,一些缺边少角的砖,有砂眼孔隙的砖,也用上去了,很触目,影响整体观瞻。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砌筑清水墙,是一项工钱远高于材料钱,费时费工的工程。个人认为,清水墙的“刨砖”工艺虽已失传,但原理今人完全可以变通发挥,成为现实,古人所依赖的砌墙材料今人都有,大理石和陶瓷砖的黏贴尚能做到严丝合缝,说明现在的研磨工艺,切削机械已远超古人,现代黏结剂材料,也可替代古人所用材料,等等,掌握好这些现代的有利资源和条件,定能砌筑出一模一样的清水墙。但是,做不到这两条是不行的,一是工具创新、工艺创新,包括切削具、磨具、夹具、检测具;二是发扬工匠精神,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细心、耐心,追求卓越的精神。

现在,像广肇公所门楼这样的清水墙已经不多了,这是不可再生也不可多得的文物,研究价值极高,一定要保护好。同时,也十分期待砌筑清水墙这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作者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