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保护中传承 利用中创新

保护中传承 利用中创新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6-02      阅读数:
保护中传承      利用中创新
——历史文化名镇宝堰调研报告
课题组
      历史文化名镇是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的情感载体。为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出发,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在2014 年调研的基础上,2022 年11 月对我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宝堰镇再次组织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一、宝堰镇概况
      宝堰镇位于镇江丹徒南部的茅山北麓丘陵地区,地处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交界处, 距镇江市区37 公里,东临丹阳市延陵镇,南靠荣炳盐资源区,西连句容市茅山镇,北倚上党镇和句容市白兔镇,扬溧高速、镇荣公路、延茅公路穿镇而过,距镇江、南京、常州均只有半小时左右车程 ;距茅山景区、延陵季子庙、仙姑村、伏热花海等景点距离都在10 公里内 ;镇内通济河、胜利河贯穿东西,与丹阳香草河、大运河相连通,形成发达的水运网络。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宝堰镇域面积40.1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 万亩,集镇面积2.5 平方公里。辖6 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总人口23215 人。
      宝堰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据西南磨盘山1976 年出土文物印证,商周时先民已在此生息。乾隆年间,兴盛于南宋的丁角镇因河道枯竭而衰落,宝堰镇开始兴盛,成为旧时丹徒的八大集镇之一。清至民国年间,宝堰镇是茅山丘陵地区重要的商埠码头和“镇、句、丹、金”四县农副产品集散地,因其商贸发达,有“小无锡”之称。
      宝堰镇“四特独具(”特色民俗、特色美食、特殊历史、特殊地形)。作为宝堰镇集镇村,宝堰村也是宝堰长街、运河、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地。2013 年8 月,宝堰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二、十年的工作成效
      2013 年8 月,宝堰镇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后,市区镇三级政府高度重视。2014 年, 镇江市政府将宝堰镇保护规划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 ;2015 年,镇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突出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推进宝堰古镇整体开发。”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弘扬镇江特色文化。推进……丹徒区宝堰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根据《镇江市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六个一”挂钩帮促方案》,2021 年市委副书记巩海滨牵头率领机关部门、服务团队、优质企业、金融资源组团挂钩帮促宝堰镇。巩书记赴宝堰镇调研后,明确文广旅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支持宝堰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宝堰镇政府更是主动作为,在积极开展保护利用工作中,利用项目向区、市、省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推动了一系列项目的顺利建成。
      1. 制定名镇保护规划
      2014 年,宝堰镇政府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和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镇江市宝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4 年7 月,规划调研工作开始启动。
      2015 年10 月22 日《,规划》通过市规委会第五十三次会议审查。2015 年12 月17 日,江苏省住建厅主持召开《规划》专家论证会并顺利通过。2016 年4 月29 日,镇江市人大常委会通过镇江宝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由镇江市人民政府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后上报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7 年11 月11 日,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镇江市宝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2014 年,丹徒区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委托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会址保护与发展规划》,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会址的专项规划,2015 年江苏省文物局批复并拨付了专项经费。
      2021 年,完成宝堰古镇旅游服务配套提升工程项目—古镇客厅方案初稿。
      2. 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1)注重保持古镇风貌
      多年来,宝堰镇按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要求,重点加强文物保护,特别是历史风貌的保护。2019 年11 月,对镇中路两侧建筑的外立面进行了仿古改造,一幢幢仿古建筑,各具特色。完成了老通济河生态环境提升工程、镇阳路西排水管网完善工程及工业园区雨污分流纳管工程设计方案。
      为留住宝堰“活的记忆”,强化历史建筑的保护。2021 年8 月,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丹徒分局对座落于宝堰镇的14 处历史建筑进行挂牌。其中,有东大街“旧时银行“”史家老宅”等具有清代风格的建筑4 处,西大街“义和纸行、杨家宅院”等民国建筑10 处,这些建筑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反映出宝堰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2)突出彰显红色文化
      2021 年,完成了烈士陵园及周边农民公园改造提升项目,争取到部队退役装备59 式坦克、63 式装甲运送车等。完成了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二期)建设。
      2022 年 7 月29 日,经丹徒区史志办、丹徒区老区开发促进会认定,宝堰镇一批红色资源被集中挂牌永久纪念。新四军坞村伏击战旧址重新竖起高大的纪念碑,周围环境整修一新,通向纪念碑的道路浇筑水泥路 ;丁角村遇难同胞纪念碑广场整修完毕。对遗落在乡村各地的红色资源及红色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已认定的红色资源主要有 :程默摄影资料室,华山阻击战和坞村伏击战两处战斗遗址,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原主任樊玉琳旧居,宝堰镇烈士陵园,丁角村遇难同胞纪念碑、抗日英雄张洪春纪念碑和上桥村遇难同胞纪念碑,倪甲村刘和和、王巷村上桥徐素芳和黄金海、王巷村下桥王高满和王明荣、鲁溪村蒋岗村巫秉祥等6 处中共茅山地区地下交通站旧址,以及以黄青云烈士命名的桥梁——青云桥。征集到50 多篇红色故事与红色歌谣。
      (3)经济发展不断创新
      宝堰镇在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同时,坚持产业强镇战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宝堰高质量发展,打破传统思维,善于借智借力,敢于创新,推动人才、产业与乡村互融互促。
      作为南乡农业重镇,宝堰镇精准把握“打造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定位,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加速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取得新发展。全镇建立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34 万亩,水产面积7640 亩,养殖面积6300 亩,其中特种养殖4600 亩,主要品种为青虾、河蟹、龙虾、甲鱼等。现有家庭农场82 户,农业合作社57 家。镇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 家(玖龙米业、大成渔业),丹徒区农业龙头企业3 家(丰源水产、联创生态园、嘉源稻米)。独特的“堰泥”土壤培养出丰富的农副产品,拥有“堰泥”牌大米“、联创家园”牌葡萄“、堰水”牌水产品等若干个农产品品牌。工业生产也有了新的增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 家,高新技术企业3 家,产业类型主要包括机械加工、五金配件、汽车配件等。
      宝堰镇的高速发展,赢得了一系列荣誉,先后获得2010—2011 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2014 年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8 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2021 年江苏省级耕地保护激励单位、2019—2021 年度江苏省文明镇、2021 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等。宝堰也成为新一轮江苏省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2022 年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公布, 宝堰村榜上有名。
      三、存在不足之处
      自获省政府命名历史文化名镇以来,宝堰镇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镇区面积大,历史建筑多、街巷修缮保护任务重,以及历史文化、非遗的整理展现,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在保护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 老街区范围内许多建筑缺乏维护。古街上不少老建筑岌岌可危,有的砖木结构房屋墙体已倒塌,有的传统建筑被改建为现代风格,与古镇整体建筑不协调。新建房的立面风貌、高度等与古镇风貌不协调,影响古镇整体形象。
      [2] 老街区范围内建筑空置率较高。老街约有40% 左右的建筑空置。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活配套不健全等原因,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并定居,街区内常住人口大部分是老年人,造成消费能力和活动能力较差,影响古镇的保护与复兴。
      [3] 纪念馆周边环境与纪念馆建筑风格不相匹配。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西侧民居, 部分建筑修建为现代式样,与纪念馆建筑风格不相匹配。纪念馆门前、曾经的老通济河对面北 岸缺乏美化。
      [4] 街区内的道路、古桥年久失修。三仙桥(太平桥)是全市现存罕见的三孔石桥,属市级文保单位。目前石块彻的桥体尚完整,但上世纪在维修时的水泥桥栏杆、水泥桥面,不仅与古桥不搭配,而且损坏严重。桥南侧有部分民居建在水上,与通济河两侧的景观极不协调。古街巷的条石铺路面还在,但也破损严重。
      [5] 红色旅游标志不够凸显,宣传不够。目前保存较为完好、发挥宣传功能的主要是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但道路交通标志不醒目。
      [6] 非遗、旅游、传统美食产业化开发利用不够。粮行、酒行等一批传统老字号消失。特色餐饮布局较分散“,宝堰双推车”等非遗代表项目均处于濒危状态。
      四、几点建议
      鉴于宝堰古镇的现状,历史文化保护涉及物质的和非遗的项目面广量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修缮任重道远,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利用中创新,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我们认为在实施镇党委政府提出“产业强镇”战略的同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修缮、利用应按《规划》分期逐步推进。近期要做好以下工作 :
      [1] 加大名镇《规划》的宣传力度,强化名镇的保护意识。短期内难以有资金投入修缮的街巷、历史建筑,要切实保护好。必须着力宣传“四保”《,规划》保风貌、保原味、保原真、全面保的要求要深入人心,形成共识。
      一是要保护与名镇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风貌、传统聚落风貌、河流水系及文物保护单位与重要传统建筑风貌,体现宝堰历史文化遗存原有的多样性与系统性,延续镇区丘陵水乡传统空间格局与景观风貌。
      二是要保护历史镇区传统环境景观风貌的各个要素,如河道、街巷、铺地、传统建筑、古桥、老闸与寺庙等。
      三是要保全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真性,严格按照保护规划对内部物质空间进行修缮与修复,复兴与展示中华文化传统特色。
      四是要保护宝堰传统石板街巷群、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建筑与环境要素。保护传统建筑物、设施与非物质文化要素遗存,梳理相应的分类历史遗产,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
      只有坚持“四保”,杜绝随意性,保持原有机理,才能使修缮时事半功倍,否则是难上加难。
      [2] 逐步修缮历史街区,显现优秀传统建筑。古街上有1 处省级文保单位、4 处市级文保单位以及44 处历史建筑拟申报保护点 ;1500 米左右的石板路面,虽破损但机理尚存。这些可以说是宝堰古镇的脊梁,是古镇文化的重要标志。要按照《规划》明确的修缮、修复、整治、改造、拆除模式,拟定具体的修缮方案,逐步推进修缮工作。非历史建筑修缮后,要保持立面和建筑高度与古街风貌的协调。对古街路面的修缮,尽量采用原有的路面材料铺砌,恢复传统石板街面。精心制定挂牌的名人故居和特色民居修缮的相应方案。
      [3] 挖掘历史文化,厘清古镇文脉。落实省有关部门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要求,组织修编宝堰镇志。要组织力量对古街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挖掘、梳理,拟定利用展示方案,守住古镇发展记忆,维系古镇历史文化脉络。要利用和讲好宝堰古街上发生的故事,让生活在古镇和走出古镇的人,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旅游者能够深刻地、生动地、系统地认知古街文化内涵。为此建议 :
      一是强化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利用。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文物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让文物活起来。如南乡田歌、宝堰双推车、南乡服饰、米酒酿造技艺。通过分类指导、因类施策,理清产权、积极利用,扩大开放、公民参与,结合技术、多维展现等方式,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利用提供具体路径。
      二是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利用。重视传承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扶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非遗推广形式,多渠道提高非遗文化影响力,可结合重大纪念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举办舞龙灯、跑马灯、荡湖船、打莲湘、送麒麟等民间文艺活动。也可推进非遗市场化融合等方式,为非遗的展示与利用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三是通过深入挖掘,利用宝堰各类文化资源,把文化要素植入到历史文化街区、景点之中, 融于宝堰山水地理、山村乡野之间,构建“以线串点、以面带片,城乡一体、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化体系。
      [4] 修复通济河生态,展现古镇历史芳华。水是宝堰古镇之脉,也是古镇文化的灵魂。要形成“丘陵有水乡,好水在宝堰”的社会印象和公众影响。现古通济河已做了混凝土护坡,南岸一侧的道路从烈士陵园到三仙桥已铺砺青路面,位于南侧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 原怡和酒行) 古建筑己修缮,但纪念馆至三仙桥的建筑风格与之不协调。河北岸一侧是一片空地,显得杂乱。为此建议 :
      一是做好通济河道两岸环境整治,在现有整治驳岸基础上做好生态护坡、水环境治理、水体景观等环境整治工程,凸现丘陵水乡的自然风貌和原真面目,逐步实现以水美镇的目标。
      二是修缮三仙桥,该桥主体完好,修缮时要恢复原石桥面和石护栏,尽可能保持原貌。
      三是修治古码头,在三仙桥两侧择址修建与宝堰通济河相关的水运业绩纪念碑。
      四是改造纪念馆至三仙桥部分建筑的立面,使之与纪念馆的建筑风格相协调。
      五是对河北岸的空地进行规划利用,建议在此修建健身文体小广场,在广场周边展现宝堰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如南乡田歌等,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同时在此规划宝堰特色餐饮美食街,引导业主投资入户。
      通过修缮和建设,沿通济河形成烈士陵园、纪念馆、三仙桥、美食街、文体广场的旅游线,让游客既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又体验历史建筑、乡土文化、特色餐饮的魅力 ;既有休息的场所, 又有赏景的佳处,一切从方便游客出发,以丰富的内涵、优美的风光、完善的服务去吸引游客, 延长他们在当地的停留时间。通过加大宣传宝堰的餐饮文化,让菜花甲鱼、全牛席、干拌面,宝 堰老天水晶猪手、宝堰干切牛肉 、岳家坊米酒等美味留住游客,使宝堰螃蟹、甲鱼、白鱼、长鱼、白芹、茭白、白藕、茨菇“水八鲜”闻名遐迩。
      [5] 发挥古镇红色资源优势,擦亮“江南抗战第一镇”的金字招牌。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宝堰镇烈士陵园及“江南抗战第一镇”主题公园逐渐连成一线。可串联宝堰周边的新四军交通站、战斗遗址、纪念碑等,形成红色旅游线路,讲好红色故事,筑牢初心使命。把宝堰“江南抗战第一镇”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6]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商贸名人风采。建议挖掘整理宝堰历史名人,如李雨春李培田父子、张浩明等,选择适当地点展陈他们的业绩,丰富古镇历史,弘扬优秀传统。如铭记酒行创办人李雨春(1837—1910),清咸丰年间创办酒行,极盛时期年营销酒近40 万担,在镇江一带被称为“拥有百万资产的商业巨子”。由于酒都收购于周边乡镇,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后来,李 雨春又相继开设了庆遂砻坊、义隆杂货店、至和木行、义大布店,并增添了一百多亩水稻田,形 成农工商三产齐全的家族企业。1899 年江南大旱,李雨春不仅派人施粥,还联合地方绅商,捐助纹银约5 万两赈灾,以工代赈疏浚通济河,修筑两条石板路。1896 年,其子李培田(1868—1914) 接管酒行店务。李培田受孙中山思想的影响,策动并在经济上支持驻宝堰的清军葛蒙反正倒向新军,不久葛蒙升任新军旅长,后任两湖警备司令。1913 年,李培田创办了丹徒县第三高等小学,并对学生学费、书籍费全免。据账册记载,年支付达7000 多元。将李氏父子的经商业绩、造福家乡的善举集中展示,既可以显示古镇当年商业繁盛,又增加历史文化内涵,还可以教育后人, 启迪现代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
(课题组成员 :罗福春、徐苏、黄胜国、翁红霞兼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