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研究动态 >>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2014年工作情况和2015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2014年工作情况和2015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2014年工作情况和2015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 李壮云

2015年3月15日


各位会员、同志们:

    我受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

    2014年,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紧扣历史文化研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主线,把推进山水花园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作为,为推进镇江文化强市、生态立市,加快名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按照全面总结提升、深化研究成果的要求,认真制定《2014年学术研究工作计划》,明确年度学术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一)召开2014年年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

    2014年3月9日,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召开了2014年年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为开好年会,会长会议认真研究筹备方案,对会议作出了精心安排。年会选收论文76篇,内容涉及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建设、名城建设与保护、文化与旅游、文史和历史人物研究等6个大类18个方面,许多文章视点高、立意深,意见建议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显示出对我市名城建设和保护的深刻思考,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为推进学术成果的有效转化,研究会及时归纳整理会员在年会上发表的关于名城建设、保护和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摘要刊登在会刊上,送市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供工作决策参考。同时,在网站上选登部分优秀论文,并向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市社科联推荐优秀论文,进一步扩大成果的社会影响。

(二)编撰和出版学术研究专著

    1、系列研究丛书编撰工作进展顺利。会长会议专题研究丛书编撰出版的有关问题,提出了进度要求。 2014年4月,学术委员会召开研究丛书编撰工作座谈会,了解进度,商讨解决编撰中的有关问题;9月再次召开座谈会,在交流编撰进度的同时,要求进一步提升编撰质量;年底书稿的编撰工作基本完成,并确定了审稿专家。

    2、完成《镇江三山文化》专著的编撰。根据省社科联编著《江苏省地方文化名片丛书》的要求,我会承担了《镇江三山文化》撰稿任务,经王玉国、张大华、徐苏、何汉生等同志共同努力,《镇江三山文化》书稿于去年4月底完成,由市社科联上报省社科联出版。

    3、完成了《西方传教士对近现代镇江的影响》的研究课题。文本比较客观地梳理反映了西方传教士来华在镇的活动。

    4、参与编辑出版了《镇江乡土语文读本》。该书由上海社科院长三角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策划,长三角地区各市独立成册,研究会老会长钱永波为该书作序,学术委员会参与编写和审稿。

(三)积极参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专题学术活动

    2014年5月,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联络员会议。为落实会议精神,会长会议及时学习,全面动员部署,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1、完成了“江苏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文化建设研究”调研课题。由学术委员会与市农委协作,撰写了《镇江市农民合作社文化之品牌简析》,形成了丹阳杏虎村果品专业合作社、句容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句容丁庄葡萄专业合作社、丹徒区海生草制品专业合作社四篇调研报告。8月中旬报送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2、参加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组织我会专家撰写了7篇论文,2014年9月,赴宁参加了学术研讨。我会提交的论文数量列全省各市第二位,吴晓霞的《镇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杨洋的《浅析自然村落的消失和传统民风民俗的传承》、曹树高和王礼刚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3篇论文作了大会交流,省政协原副主席、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宝田对我会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3、积极向《炎黄文化》会刊投稿。按规定每年投稿10篇以上。2014年《炎黄文化》发表了我会钱永波、王玉国、霍义平、吴林森、李金坤、王礼刚、裴伟等同志的论文12篇。

    4、参加了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的“研究会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我会重点介绍了加强机构建设和开展应用性研究方面的做法,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四)专题调研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

    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好地保护利用好名镇名村古村落,受市住建局委托,2014年4月,研究会确定了名镇名村古村落的调研方案和调研提纲,组织30多名专家学者,分5个小组,分别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宝堰,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九里,古村落儒里、华山村、柳茹,大港旌德里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开展调研。各组于6月完成了实地考察调研、查阅档案资料等工作,8月中旬形成了调研报告。8月下旬研究会组织专家修改报告,10月完成了《镇江市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调研报告》文本。这是研究会第一次对辖市区内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古村落保护情况开展的调研,会长会议高度重视,多次听取汇报,加强指导推进。报告文本图文并茂,对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得到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市政府雷志强副市长作出批示,“此报告很有价值。请市规划局、住建局阅处。将完善镇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规划,列入明年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工作计划,加以推进。”

(五)对中山东路地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我市中山东路埋藏着众多不同时代的文化遗产, 2014年,在建设中山东路地下商业街北侧时,发现了宋代嘉定桥遗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14年10月21日,研究会邀请文物和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专题研讨,形成了《关于对中山东路地下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的建议》,报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参考。

2014年,各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完成的檀山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檀山文化积淀和保护修复的意见建议;完成的华山村调研报告,史料翔实、保护与利用的策划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编著的《影响中国的镇江作品》,展示了镇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大会员积极从事学术研究活动,通过潜心钻研,有的出版了学术专著,有的在报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有的积极参加普及名城知识的公益活动。

    可以说,2014年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实现了质与量的双提升,学术研究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平台。

    2014年,研究会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建工作重点,贴近需要,注重名城建设和保护利用的应用性专题研究。在内容选择上,紧扣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点项目;在研究力量的运用上,充分依靠专家学者,发挥会员集体智慧;在研究方法上,做到深入现场调研考察、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反复论证,使应用性课题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一)精心策划南山“烟雨鹤林”项目。由于前期准备充分,结合初始研究资料,课题组在田铁民组长和孙荣华同志的带领下,对黄鹤山、磨笄山等进一步开展专题研讨,深入挖掘、提炼历史文化内涵。课题组于去年4月上旬完成了文本初稿,经专家反复论证后,提交委托单位征询意见。在此基础上,研究会老领导钱永波组织水利、地矿、文史等方面专家赴现场调研,对文本提出了要突出刘裕、米芾等重点人物的景点恢复和建设,突出水文化和非物质遗产等内容展示利用的意见,经反复论证、修改,策划文本得到委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该工程项目由文投公司组织实施。

    (二)完成官塘新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策划。2013年12月,受市交通投资建设发展公司委托,研究会开展了对官塘新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案的策划。为了按时高质完成委托任务,研究会及时成立了由王玉国、方开鸿为组长的课题组,先后考察了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金山公园、白娘子文化园等展馆;请教了南京大学非遗研究所和南京博物院相关专家。通过深入挖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文本几易其稿,又经交投、文广新局和研究会有关专家论证、修改、完善。去年 6月,《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部设置策划方案》文本提交交投公司。该方案主要分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内容设计、多功能服务区内容设计和经营与运作三个部分,策划方案受到委托单位的肯定。

    (三)积极开展运粮河、四明河水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受市规划设计院的委托,研究会积极开展水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去年年初即组成了课题组,由范然、耿金文任组长,3月中旬,课题组全程(9.5公里)踏勘了运粮河,拍摄了大量图片资料。4月召开研讨会,汇集资料,确定执笔人员。6月底拿出方案初稿,8月完成文稿。期间,研究会多次听取汇报,提出修改意见,并征求委托单位意见,在委托方认可后形成正式文本,提前交付规划院并组织实施。

    (四)深入开展312国道城区改线段历史文化与景观设计研究。2014年3月,研究会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由范然、石炜、孙荣华等同志负责。4月上旬课题组踏勘了工程全线,并与委托方镇江312国道城区改线段工程建设现场指挥部进行了座谈,听取工程建设的意见。4月下旬再次赴施工现场和市公路管理处,听取绿化单位介绍绿化方案。在方案讨论中,课题组认为,312国道是一条连接省内外的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将镇江城区改线段建设成一条集交通、生态、智慧、低碳为一体的景观路,意义非凡。经过先后3次深入现场调研,与建设单位商量,课题组对312国道城区改线段绿化方案、历史文化小品配置提出了策划方案文本,即通过5组小品打造,充分展示名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得到建设单位肯定和认可,并在今年组织实施。

    (五)组织专家学者调研南山北部景区。2014年,应市园林局邀请,研究会两次组织专家学者到南山北部景区调研,听取了市园林局负责同志关于工程建设情况的介绍。大家认为,景区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水面与山体融合、观赏与游乐结合,造园有特色,景区功能全,是我市景区建设上的大手笔。同时,老会长钱永波、副会长范然组织文史等专家,对景区如何更好地体现生态、便民,融入历史文化原素,南山景区的总体保护利用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由市园林局在实施中完善。

    研究会把加强管理、改进作风、提升服务,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不断开拓创新,创建一流学会。

    (一)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工作质量

认真办文,保证文件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认真办会,全年做好各类研究、学术等会务保障28场次。加强组织建设,把好会员入口关,有计划、按标准吸纳新会员,增添研究会新鲜血液。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财产登记。强化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有力地保证了研究会工作有序、有效运转。

    (二)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与会员经常性联系,及时下发各类通知、刊物等信息资料,认真听取会员的要求和意见,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调动全体会员和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增强研究会的整体效能。

    (三)做好宣传工作,提升“名城”形象

以成果宣传为导向,弘扬历史文化正能量。认真办好会刊。去年编印的3期会刊,不仅反映了研究会各类会议精神,还登载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性研究成果及研究会的工作动态、论文等,丰富了会刊的内容,得到了好评。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站建设,及时刊登我会开展的各种活动和会议内容,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使网站成为联系会员和热爱名城研究网民的桥梁和纽带,进一步扩大了名城研究会的社会影响。

    (四)开展对外交流,扩大社会影响

以对外交流为平台,增强工作活力。作为会员单位,研究会积极参加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2014年12月上旬召开的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我会就今年工作情况的大会交流,得到与会者的充分肯定。参加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的“庆祝国庆65周年书画展”。我会选送的蒋光年、曹秉峰、于文清、杨 雷、郑为人的作品受到好评。2014年11月,赴连云港考察学习,在与连云港同行的交流中,大家感到:连云港历史文化研究会虽无固定经费来源、无专职工作人员、无固定办公场所,但其忘我工作、勇于奉献,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建言献策的精神值得学习借鉴。12月,赴苏州参观学习,与苏州同行交流探讨了文化遗址、古建筑保护利用的经验做法,拓宽了对名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的视野。

    研究会还进一步加强与市社科联、市民政局等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主动接受业务指导。积极参加有关会议和培训,推荐优秀论文参加社科成果评选。2014年,《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获评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获省政府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镇江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体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调查报告》获镇江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同时,我会会员获镇江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10项。

    回望历程,我们倍感艰辛,品尝果实,我们倍感欣慰,这里,我向为名城研究作出辛勤劳动的全体会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201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重要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研究会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六届九次全委会和“两会”要求,遵循“生态领先,特色发展”方针,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历史文化、文物、遗存及名城规划、建设和保护等,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性专题研究,为推进生态文明的山水花园城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精心筹备会务工作。经专家审定,从100多篇来稿中遴选75篇编入2015年的论文集。论文集的内容和本次年会学术研讨的重点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名城建设与保护、山水花园城市建设、文化旅游、文史、人物等。会后将《论文集》报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分送有关部门;摘要论文主要观点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供市领导决策参考;并同兄弟市研究会进行交流;选择部分论文在网站和有关报纸杂志上刊登。

为推进8本系列研究丛书按时出版,研究会将根据时间节点,抓好推进落实。 2015年3月底前组织8名专家审稿;8月底各主编完成修改工作并定稿, 10月底书稿交付出版社。

    研究会根据市委全委会和“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突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名城保护的内容,安排2016年年会论文选题。2015年6月草拟《关于撰写论文的通知》,提请会长会议通过后下发给各位会员,9月召开小组长会议,交流各小组撰稿进展情况。做到选好题,撰好文,使2016年年会论文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实现成果转化。11月底完成论文的收集。  

    研究会将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名城建设保护的研究工作,受市文广新局的委托,研究会将组织5个课题组,对市区国家、省、市三级140家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和保护情况开展调研,形成富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对重要城建项目涉及历史文化挖掘、历史遗存保护方面的内容,深入调查,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进言献策。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要求,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今年重点完成4项应用性课题研究任务。

    1、开展云台山路网改造工程历史文化的研究。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搜集云台山路(迎江路—车站路)历史文化资料;挖掘和提炼街区的文化内涵;对街区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提出建设、保护方案。2015年5月底完成专题报告。

    2、开展全市公路交通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课题将结合市公路交通建设项目,针对景观塑造、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公路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策划方案。2015年8月研究文本交付委托单位。

    3、开展江河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重点对市区范围内长江及运河的历史变迁、重大事件、城市发展、历史价值等提出保护利用的建议和措施,2015年9月底形成文本。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4、开展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创新研究。围绕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总体思路和目标,对总体规划、文物修缮、文史研究、搬迁政策、保护措施和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调研,提出建议。2015年10月底提交方案文本。

    同时,根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委托,承担相关课题研究。

    效能建设新常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扩大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范围。各小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围绕研究会确定的学术研究计划,可采取小组或联组活动的方式,组织会员开展调查研究,多提好建议,多出好成果。

    学风建设新提升。学风更严谨,重史料、重史实、重考证、重准确,增强责任感,防止以讹传讹。要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既要注重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也要研究现实情况,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传统与创新结合。

    内部管理新台阶。热忱为全体会员搞好服务,做好会议、活动的组织、协调;加强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保证研究会工作的正常运行。

    宣传工作新作为。利用研究会网站、会刊、论文集以及新闻媒体扩大宣传,充分展示研究成果、工作动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分享研究会的学术研究成果。

    对外交流新局面。加强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联系,加强与兄弟市研究会的交流,汲取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积极参与市社科联、民政局等主管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争取工作支持,接受工作指导。

    各位会员,在新的一年里,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要紧紧围绕市委六届九次全委会的要求,按照今年“两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不懈努力,为推进我市的名城研究和保护,推动镇江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