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研究动态 >>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2013年工作情况和2014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2013年工作情况和2014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2013年工作情况和2014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 李壮云
                                2014年3月9日


各位会员:
  我受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
  2013年主要工作
    2013年,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把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和保护,推进山水花园城市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咨询服务,推进文化强市、生态立市,为我市名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一、深化研究成果,实现向多领域、全方位、系统性研究转变
  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按照深化研究成果、全面总结提升的要求,认真制定《2013年学术研究工作计划》,明确年度学术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一)筹备召开2013年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
  2013年3月,召开了2013年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为开好年会,会长会议听取筹备方案意见,提出明确要求。年会共提交论文79篇,内容涉及名城建设与保护等6类20多个方面,许多文章视点高、立意深,显示出会员们对我市名城建设和保护的深刻思考,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为推进学术成果的有效转化,研究会及时归纳整理涉及名城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摘要刊登在会刊上,送市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供工作决策参考。
  (二)编撰和出版学术研究专著
  1.出版发行《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经过老领导、老会长钱永波、昌万海和编委会近百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历时五年,六易其稿,完成了镇江有史以来第一部以“辞典”为形式、以镇江历史文化为内容的大型工具书编纂工作。大辞典上、下两册,共分16个部、3200多条词目,近190万字,189幅图,是集综合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巨著。《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于2013年8月,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镇江新华书店发行。为做好宣传发行工作,研究会积极协助市委办公室筹备首发座谈会。9月,在市委召开的首发座谈会上,市委副书记李茂川同志高度评价了大辞典的学术价值、存史价值和实用价值。10月,研究会和大辞典编委会召开工作总结会议,大家一致认为,编纂大辞典过程中所体现的精诚合作、科学严谨、不畏艰辛的学术精神,将成为我会学习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2.策划系列研究丛书的编撰工作。2012年8月,会长会议决定再次编撰出版系列学术研究专著,研究会及时下发申报课题的通知,组织发动会员申报。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反馈的20余项课题认真筛选,初步确定了系列丛书的8个选题,2013年9月,8个选题和形成的目录纲要经会长会议研究同意,正式进入编写阶段。
  3.编辑出版《文宗阁与中国藏书文化全国有奖征文论文集》。邀请中国阅读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徐雁教授作序,于2013年7月,由五洲传媒出版社出版。此书的问世,将对中外学术界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宗阁暨《四库全书》与藏书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参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专题学术活动
  按照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征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论文的要求,研究会积极组织撰稿。老会长钱永波《勤政廉政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等4篇论文被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收入论文集,数量在全省各团体会员中名列前茅。9月,论文作者赴宁参加学术研讨活动,老会长钱永波作了大会交流,受到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领导和与会专家的好评。研究会还积极利用《炎黄文化》杂志,宣传镇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发表了“非遗”项目《扬中竹编》和我会编制《镇江地质博物馆策划方案》的信息等。
  (四)为全市名城建设和保护的重要规划积极进言献策
  围绕镇江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建设,老会长钱永波、会长李壮云就《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送审稿)》,与市环保局负责人座谈,提出了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优化生态空间、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被《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时吸纳完善。研究会还应邀参加“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现状”调研座谈会,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得到了市规划修编组的充分肯定。 
  (五)组织开展省历史文化名镇宝堰镇调研活动
  研究会赴省历史文化名镇丹徒区宝堰镇,实地考察了四县联合抗敌总会旧址和陈列展览,就做好保护和发展,提出建议:将“四抗会”旧址规划纳入历史文化名镇的总体保护规划;按照“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修缮、还原陈毅及新四军当年生活场景;建立三维数字化纪念馆。要进一步展示宝堰名镇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名闻遐迩的美食文化。切实保护老街区、老建筑、通济河、古桥水闸,深入挖掘王仁堪等历史名人与宝堰的关系,积极争取将“四抗会”上升为“国保”单位。
  (六)开展赠书公益宣传活动
  为丰富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镇江的文化底蕴,丰富名城知识,进一步激发爱镇江、护名城的热情,由老领导、老会长钱永波倡议并组织,向京口、润州两区70个社区和市属中学图书馆(室)捐赠名城研究会等单位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丛书》、《民国省会镇江》、《江南名城镇江》等书籍,计12种近3000本。
  研究会还应邀参加了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换届会议和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为“古韵新区”电视片撰写文稿;与政协文史委合作,联合开展名城保护和文史研究。使研究领域更加广泛,研究成果更加深入,学术研究工作步入新的平台。
    二、提升咨询水平,实现向直接推动名城建设和保护转变
  研究会在名城建设和保护课题咨询服务上,坚持贴近现实、讲究实效、提升水准的指导思想,在课题内容选择上,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重点,在工作方法上,充分依靠专家学者,发挥会员集体智慧,较好地完成了咨询服务工作。
  (一)完成12座山体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2013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中心区山体保护和改造意见,受市规划设计院的委托,研究会把黄鹤山等12座山体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作为2013年重点学术研究课题,及时召开各课题组负责人会议,布置任务,明确责任。5个课题组高度重视,在5位组长的带领下,研究会近40名专家深入实地勘察,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经梳理成稿。根据各小组研究成果,由研究会咨询服务部整理编写了《关于镇江山体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调研报告(下)》,并经老会长钱永波和会长会议审定通过,形成正式文本,提交市规划设计院。至此,受市规划部门委托的市区22座山体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课题研究任务圆满完成。目前,研究成果已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主城区山体改造计划中实施,较好地实现了学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运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城市建设保护。
  (二)完成镇江市地质博物馆策划方案
  研究会及时成立由顾问方开鸿老局长为组长,规划、地质、城建等方面6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先后赴北京、南京、苏州等地参观考察。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论证,数易其稿,形成报告文本,又与市国土局共同组织地质矿产、规划、城建等方面20多位专家进行论证,与会专家认为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建议方案明确具体建馆地址。经过修改完善,于2013年7月正式形成方案文本,送市国土局。
  (三)完成了“白蛇传传说”展示馆策划方案
  为加快金山湖的建设,进一步展示镇江历史文化内涵,2013年市水利投资公司委托研究会开展“白蛇传传说”展示馆历史文化研究。研究会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多次赴现场踏勘,同时,查阅了历代有关“白蛇传传说”的书籍,研究国内外大量关于白蛇传研究的文稿,编写了《“白蛇传传说”展示馆陈列展览方案(大纲)》。方案建议展示馆设5个展室。多角度展示“白蛇传传说”与镇江的关系,反映“白蛇传传说”的传播和演变的艺术样式,设计参与性较强的“水漫金山”体验馆,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该方案得到了市“三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市水投公司的好评,并被采纳使用。目前,正在由南京联筑展览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建设, 有望今年上半年建成该馆并对外开放。
  (四)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史料陈列馆形成效应,进一步加深了中韩民间文化交流
  2013年5月22日,由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主持设计和布展的镇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史料陈列馆正式开馆,并接待了首批来自韩国益山市和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81位客人。据统计,自2012年8月试开馆以来,该馆接待了中韩客人共计1000余名。进一步推进中韩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三、加强规范化管理,实现向整体效能提升转变
  研究会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研究水平,不断开拓创新,创建一流学会。
  (一)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工作质量
  进一步加强工作规范,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认真办文,保证文件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认真办会,做到严谨细致,讲究质量。加强管理,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财产登记,加强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保证了研究会工作有序、有效运转。 
  (二)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加强与会员经常性联系,及时下发各类通知、刊物等信息资料,认真听取会员的要求和意见,不断改进服务工作。加强团结协作,调动各方力量,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咨询项目,研究会充分调动全体会员尤其是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小组和各部门组织协调作用,极大地提升了研究会整体效能。
  (三)不断创新,做好宣传工作
  认真办好研究会会刊。全面、及时反映研究会工作,报道各组活动情况。通过登载会员的论文和有关活动资料,更加丰富会刊内容,增强可读性。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站建设,及时宣传研究会开展的各种活动和会议内容,使网站成为研究会联系会员和热爱名城研究网民的纽带和桥梁,也进一步扩大了名城研究会的社会影响力。
  (四)拓展对外交流,扩大社会影响。作为会员单位,积极参加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2013年12月上旬召开的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三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我会就当年工作情况作了大会交流,得到与会者的充分肯定;加强与社科联、民政局等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接受业务指导,积极参加有关会议和培训,向社科联推荐优秀论文,争创先进社团组织,参与创建4A社团组织活动。
    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学术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取得长足进步,2013年9月,在四川绵阳召开的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第24次工作会议上,我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组织”,获得全国性荣誉证书。我会还被市民政局评为“2013年度镇江市优秀社会组织”;此外,邵孟大同志荣获市社科联“2012-2013年度优秀学会工作者”。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重要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将按照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围绕我市名城规划、建设和保护,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全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为建设山水花园城市新镇江再作贡献。
  一、筹备召开2014年年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
  为开好这次年会,研究会于2013年5月,下发了预备通知及论文选题,并于10月,召开组长会议推进落实。本次会议将重点围绕镇江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如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生态镇江等18个课题,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深化名城建设和保护工作,同时,积极做好成果转化工作。年会《论文集》共编入论文76篇,35万字,我们将把《论文集》及时报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分送有关部门,摘要论文主要观点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供市领导决策参考;并同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各兄弟市研究会进行交流;选择部分论文在网站和有关报纸杂志上刊登,进一步扩大名城研究会的影响。
  二、完成系列研究丛书编撰工作
  为推进系列研究丛书的编撰工作,确保著作的质量,今年将成立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委会要充分发挥学术指导、质量把关的作用。近期,学术委员会将召开研究丛书编撰工作座谈会,进一步与作者交流沟通,了解编辑进度,商讨解决编撰中的有关问题,争取8月底完成书稿初稿,12月底完成初审,力争2015年底出版。
  三、筹划2015年年会和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全委会和“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突出城市建设和保护的内容,安排2015年年会选题,计划2014年6月,下发《关于2015年年会撰写论文的通知》,9月召开小组长会议,交流各小组撰稿情况,做到选好题,撰好文,使2015年年会论文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实现成果转化。  
  四、编撰《江苏省地方文化名片丛书——镇江京江三山文化》专著    
    省社科联将编著《江苏省地方文化名片丛书》,根据市社科联推荐,由研究会王玉国、张大华、徐苏等同志负责我市地方文化的撰稿任务,书名暂定为《镇江京江三山文化》,4月份力争完成这项工作。
五、进一步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对全年的咨询服务项目,研究会年初就作了安排,并组成相应的课题组,明确工作进度和质量要求。
  1.开展镇江水文化资源研究。根据今年市人代会上朱晓明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整治“一湖九河”工作计划,为了深入推进镇江生态市建设,积极营造富有文化品位的山水空间格局,今年将根据市规划设计院的委托,对运粮河、四明河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策划保护和利用的方案。该项目将于12月完成。
  2.开展312国道镇江段两侧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对新改建的312国道两侧历史文化、美化、绿化、植物景观、山水景观的建设方案提出建议,10月份完成策划方案,年底前交交通部门组织实施。
  3.开展“烟雨鹤林”景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根据市委市政府对主城区山体保护、改造计划,今年研究会将对磨笄山等山体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与提炼,4月20日前完成建设保护方案。并交建设单位市交投公司组织实施。
  4.开展官塘新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策划工作。充分挖掘、搜集、整理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布展的内容,于5月30日完成文本策划。并组织专家学者论证,完成后提交布展。
  六、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小组和会员的积极作用。各小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围绕研究会确定的学术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今年下半年,拟围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展专题研讨,各小组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术研究和咨询服务要进一步扩大领域和范围,并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多提好建议,多出好成果。
  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热忱为全体会员搞好服务,做好会议、活动的组织、协调;加强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保证研究会工作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利用新闻媒体,优化网络建设,扩大名城研究会的社会影响;适时编印会刊,反映活动情况,让更多人了解和分享研究会学术研究成果。
  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加强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联系,接受工作指导;加强与市社科联、民政局的工作沟通,接受业务指导;加强与兄弟市研究会的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各位会员,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作为从事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和保护的学术团体,要围绕市委六届七次全委会的要求,按照今年“两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不懈努力,为推进我市的名城研究和保护,推动镇江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