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研究动态 >> 让历史文化成为镇江发展的鲜明个性

让历史文化成为镇江发展的鲜明个性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让历史文化成为镇江发展的鲜明个性        

                                  李茂川

(2013年9月24日)

   

        今天,《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市委市政府对《大辞典》的出版发行高度重视,杨省世书记、朱晓明市长亲自为《大辞典》作了序,并委托我参加今天的首发座谈会。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辞典》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大辞典》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倾注大量心血的钱永波老书记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本书编写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钱老书记的亲自主持下,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于2008年9月启动了《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历时5年,六易其稿,使这部近200万字的鸿篇巨著呈现在我们面前。
  《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全书分上、下两册,共16部、3200多条词目,共计图189幅。全面系统地记述了镇江数千年的历史,准确反映了镇江历史的真实全貌,深刻揭示了镇江地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和演变规律,是一部梳理镇江历史发展脉络、真实记录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要史学著作和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存史价值和实用价值。这对于我们更加系统地认识镇江、热爱镇江、建设镇江,具有重要的意义。
  钱老书记是镇江的老领导,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一直致力于镇江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保护利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忘我的奉献精神,既充分体现了他对镇江城市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又充分展示了他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格魅力。五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李壮云、昌万海等老领导亲自参与、亲力亲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编纂委员会精心组织、科学设计,编纂成员埋头苦干、精益求精,新闻出版部门积极宣传、全力配合,圆满完成了这部大型综合性工具书的编写和发行工作。
  刚才,几位同志从各自的角度都作了很好的发言。钱永波老书记从六个方面谈了对镇江历史文化的认识,既很有高度,也很有深度,给予我们许多启示。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曾说:“读史,是智慧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也强调“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增加智慧”。如何学好、用好这本大辞典?这里,我结合自己平时学习工作中的一些思考,谈几点想法,和大家作一些交流。
  一、要把镇江历史文化的辉煌成就转化为发展自信
  杨书记在序言中指出,“镇江的历史文化有许多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珍爱自然、崇尚科技、英勇报国、包容并蓄、慈善关爱、勤政廉政等六个方面”。刚才,钱老书记讲话的第一个方面就强调“镇江人应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而自尊自信。”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首先,镇江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镇江有3000多年的建置历史,江苏秦代建县的有14个,其中苏南6个,镇江的丹徒、曲阿都是。特别是“六朝”时期,镇江古城成为国都。民国时期又成为江苏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后,苏南就是苏州和镇江两个地区。其次,镇江是历史上非常发达的商贸城市。隋朝全面开通南北大运河后,京口港是枢纽港,镇江成为漕运、商运和民运的咽喉之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镇江成为全国商贸业、物流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清朝后期,镇江又成为长江下游的对外通商口岸,镇江辟为商埠后,随着长江航运的兴起,镇江的商业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近代长江下游航运和商业的重地。再次,镇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镇江博物馆现收藏有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三万余件文物精品,其中国宝级文物1件,国家一级文物70余件。建寺1500多年的金山寺、建寺1400多年的焦山定慧寺、建寺1500多年的宝华山隆昌寺、建院近2000年的茅山道院都是全国重要的佛教、道教寺庙。位于焦山的碑林博物馆,保存了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的书法精品,对海内外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南朝陵墓石刻距今1700多年,数量之多、雕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罕见。
  “坚定了历史自信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改革开放30余年来,镇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开启了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新征程。在新一轮发展中,镇江这座城市彰显出无限的潜力和活力。今年上半年,我市列入省监测的16项指标中,有13项增幅实现进位。这充分说明了镇江人是能干事、会干事的。然而,长期以来,镇江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有少数同志在谈到镇江时,总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种消极悲观、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心态,无益于我们前进。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着历史,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必然地、毫无例外地为后人留下历史。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当有自己的历史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经济现代化建设、城乡现代化建设、社会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五个建设”总体布局,把注意力集中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集中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一主攻方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环节上来,主动作为,练好内功,为新一轮发展积蓄强大能量。
  二、要把镇江历史文化的丰富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今人的“宝贵财富”。钱老书记在他的讲话中也强调:“镇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是镇江发展的宝贵资源。”这个观点我也非常赞同,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创新进取的精神,镇江曾经站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顶峰。镇江历史上出了祖冲之、沈括和茅以升三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领先世界1000年,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誉为“十一世纪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茅以升为现代中国的桥梁建设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他们身上,都集中体现了追求真理、刻苦钻研、百折不饶、创新进取的精神。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镇江的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创新驱动、依靠科技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发扬镇江人的创新精神,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努力把镇江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先导区。(前不久,我分别到丹阳和新区调研,看到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二是生态文明的思想,“道法自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镇江的城市依山势、水势、地势而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的讲话中强调“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些自然资源和环境,真正把生态作为第一竞争力,全面深化“生态立市”战略,着力推进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打造苏南生态建设样板和生态城市品牌,形成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生动局面。三是开放包容的理念,镇江自六朝以来就商贸频繁,晚清时期成为通商口岸,中外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流。这些都形成了镇江文化南北交汇、中西合璧的开放性特质和理念。不久前,在我市成功举行了赛珍珠研讨会。赛珍珠一生,跨越两个半球、两种文化,以《大地》三部曲等作品流传世界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镇江被赛珍珠称为她的中国故乡。参加会议的学者认为,赛珍珠应该成为镇江对外交往的一张闪亮名片。时代发展到今天,镇江不仅要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要通过这些活动,使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镇江、品味镇江、融入镇江,来镇江发展,从而让镇江更加充分地展示美好形象、更好地融入世界,使镇江大地上处处洋溢着大开放、大合作的蓬勃生机。
  三、要把镇江历史文化的鲜明个性转化为发展特色
  辞典反映了镇江历代城池的兴衰变迁,镇江“铁瓮城”,是保存至今的三座三国时期的东吴古都之一,以建造年代最早、保存的遗迹最完整,并唯一建有砌筑护城砖墙而独具特色。今天,我们在大规模地推进城乡建设现代化。一些专家学者呼吁,中国的城市建设要谨防“贪大求洋”、“千城一面”的倾向。镇江的特点是什么?优势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要素是必须把握好的。一是山水文章。钱老书记在讲话中也重点阐述了这个观点。清代文学家张潮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有些意境:“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所以,镇江的城市无论是现代化、国际化,山水特色是断然不能偏离的。我们提出打造令人向往的山水花园城市,其意义也在于此,特别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二是“古风今韵”或者叫“古为今用”。古城的保护和利用是城市建设中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但是做好了,就是一篇锦绣文章。比如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获得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人们称赞苏州是用“双面绣”的智慧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我们的西津渡古街做的也是很有味道的。事实上,人类怀古的情结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前不久,我专门调研了古运河风光带建设工作,按照朱市长提出的要求,把镇江古运河打造成“世界著名运河水上风光带,成为最具魅力和特色、品质高雅的运河景观风光带”,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我担心,按现在的规划理念和运作方式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我在会上向大家提出一个想法,古运河,顾名思义要在“古”字上做足文章。古街、古巷,古树、古宅,古桥、古井,古风、古貌,如此等等。这些历史文化的元素要彰显、要融入、要放大,“古运河”就一定能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新理由”、“新由头”。三是“江南水乡”。“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古名句,勾起无数人对江南的向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写尽了江南美景。我八月份在新疆伊犁慰问援疆干部,陪同我们的兵团第四师政委张勇就讲,伊犁号称“塞外江南”,但终究不是江南。可见“江南”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因此,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等中心工作中,要注意保护好江南韵味、水乡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
  四、要把镇江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转化为城市精神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不仅要有地标建筑,更要有人文高度。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称,一句流传千年的“人之初,性本善”,道出了传统美德的“真、善、美”。 然而,最近几年,道德缺失、缺乏诚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如北京的摔婴儿、郭美美炫富、地沟油、毒奶粉、毒大米等事件,说明我们的经济水平与道德素质没有做到同步提升。从镇江的历史长河看,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的道德光芒,集中表现为慈善关爱、诚实守信、崇文尚学。这三个方面理应传承弘扬,成为镇江城市精神的“遗传基因”。一是要传承慈善关爱的传统,弘扬大爱精神。早在南宋时期,镇江就在西津渡建立了长江义渡。清康熙四十二年成立的京口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组织,是现代海事救生组织的鼻祖,这与我们今天打造的“大爱镇江”品牌一脉相承。二是要传承一诺千金的传统,弘扬诚信精神。“季子挂剑”的故事家喻户晓,古人讲“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延陵季札的诚信精神对于建设诚信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要传承崇文尚学的传统,弘扬人文精神。有位学者说过:“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现在人文精神的缺失令人忧虑。镇江自古就是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城市,有“文学双壁”,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镇江是一座有着诗词歌赋底蕴的城市,在《全唐诗》中,吟诵镇江的就有一千多首。镇江被誉为“从诗词中走来的城市”,并正在积极创建 “全国诗词之市”。我们要通过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全社会富而思文、富而思进,推动和谐社会、幸福镇江的建设。
  “众手成巨志,直笔著青史”。《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汇集了镇江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堪称“集大成者”。这部辞典既为各级领导干部制定决策提供了有效的资料依据,也为镇江对外交流提供了地情资料,又为广大市民了解镇江历史文化提供了生动教材。做好辞典的征订发行工作十分重要。今天在座的有辖市区和市级机关部门以及发行工作相关单位。希望大家重视、支持大辞典的征订发行工作。这里,我讲三点原则要求。一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做到人手一册;市级机关相关业务科室要至少保证一册;对外宣传交流部门要预留部分辞典满足工作需要;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公共场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大辞典供读者阅读;教育系统要把大辞典作为学校开展乡土教育的教材。二是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大辞典的宣传,扩大影响力,鼓励社会各界踊跃征订。三是征订发行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在此,我也希望名城研究会再接再厉,围绕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服务,不断挖掘新的材料、开展新的研讨、提炼新的观点、推出新的成果,把我市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刚才,钱老书记在讲话中表达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在十年之后对大辞典进行重新修订。我真诚的希望:十年之后,我们象今天一样在一起欢聚,在一起畅谈,在一起交流!最后,再一次向为《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付出辛勤努力的钱老书记、各位老领导、各位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