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研究动态 >> 风雨同舟20年

风雨同舟20年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11-19      阅读数:

风雨同舟20

徐 苏

蓦然回首,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已经度过了20个春秋。作为研究会最早的成员之一,亲眼目睹该会的成长、发展过程,亲自参加该会几乎所有的重大研究活动,在市委原书记钱永波、市人大原副主任李壮云、市人大原秘书长任振棣四届三任会长的带领下,在其他副会长和各位专家、学者的帮助下,经过20年的磨练,也随会一起成长,成为名城研究的骨干之一。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成立以来, 面临着镇江古城加快发展进程的历史机遇,那些保存、修缮完好的历史遗存、人文景观与城市新貌相得益彰,正和谐地呈现在同一幅宏伟的画卷中,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毕竟镇江是饱经沧桑的古城,很多的历史记忆和曾经的辉煌与我们渐行渐远,有的甚至已经湮没在时光的流逝之中。因此,保存和强化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挖掘和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成为名城研究会每个会员的自觉担当。而名城研究会正好为每个会员发挥才华搭建了舞台。

一、做好本职工作的坚强后盾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由热心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专家学者组成,通过积极开展有关名城发展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发掘镇江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城市建设、园林建设和发展旅游经济服务,为名城建设和保护提供建议、咨询服务。20年来,研究成果不断,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其中,研究会的领导和专家对会员工作的支持力度之大,是彰显其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

在与名城研究会相知、相认到相依的过程中,我把研究会看成是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坚强后盾。记得决定在镇江召开2000年文心雕龙国际会议后,那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还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会长钱主任也在市人大的办公室内办公,他把我找去,让我参加会议的筹备小组,负责镇江市文心雕龙资料中心的筹建工作。当时,我倍感压力,因为馆藏有关资料不多,又没有独立的场所来接待会议代表的参观,而且准备时间也不到半年时间了。钱主任见我信心不足,就给我壮胆,他说你大胆地去干,我从筹备经费中调拨十万资金支持你们图书馆筹建中心,中心办好了,也是你们馆的特色。他还给了我们一批文心雕龙学会专家的联系方式,为我们收集文心雕龙的资料提供了方便。

我馆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创建工作,四处派人到各有关图书馆和高校去征集资料,又将图书馆8楼重新装潢,调整布局,安放书架,还在市文管办王玉国主任的支持下,调来了一批古色古香的桌凳,钱主任也安排有关部门支持我馆的工作,将文心雕龙有关专家赠送镇江的书籍支援我们资料中心的建设。在钱主任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纪东秘书长的全力支持下,经过我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圆满地完成了资料中心的组建工作,会议期间成功地接待了与会的各位代表,受到了好评。

会议结束后,我们又在钱主任和名城研究会其他领导的支持下,继续做好中心的扩建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文心雕龙》研究资料中心通过参加《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向海内外学者征集、到国内有关图书馆复印、网上查询检索等各种手段,征购并举,收集了300余专著,近7000篇研究论文,包括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的专著、杨明照先生的手稿;日本著名学者纲村繁先生的油印本,台湾著名学者王更生先生的专著等珍贵资料,成为国内收集《文心雕龙》研究资料最多、最全的资料中心,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助。中心通过编印《文心雕龙》信息动态,保持了与海内外200多名专家学者的联系,并为许多研究《文心雕龙》者查找和复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对所藏文献进行了数字化,又和江大图书馆共建网络发布的平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受到了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和广大《文心雕龙》学者的赞扬。继《文心雕龙》资料中心成立以后,名城研究会又为镇江市图书馆筹建《文选》资料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邀请该会的诸位会长到馆指导,提供了相关专家的联络事项,帮助我馆征集到更多的《文选》资料。

我还记得在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领导的支持下,我馆积极参与市园林局复建文宗阁的活动。为了配合文宗阁的复建,我馆参与了文宗阁资料陈列的前期筹备工作。接到任务后,我们花了8个月的心血,完成了《文宗阁与四库全书》的资料布展部分文稿的撰写,我也应邀为园林局完成《文宗书韵》的出版工作。此书的出版得到了名城研究会的大力支持,研究会钱会长亲自为该书撰写了序言,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好评。在文宗阁复建落成的仪式上,我馆又帮助文宗阁的布展提供史料和论证,邀请有关专家参加文宗阁的开放仪式,并在名城研究会王玉国副会长的指导下,承担了首届文宗阁研讨会论文集的审定工作。我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名城研究会和园林局的支持下,又撰写成《文宗阁》一书,并用线装书的形式出版,引起了社会对镇江这一文化坐标的更多关注。

在文宗阁复建一周年时,名城研究会和市园林局又策划了一场以文宗阁和藏书楼为主题的全国征文大赛,我馆也参与其中,负责文稿的编辑、整理和评审专家的联系工作,征文获得了成功,也出版了有关文宗阁的第二部论文集。随着中央电视台、镇江文广集团和三山管委会联合录制的4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天下文宗》在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的热播,再次引发人们对《四库全书》与文宗阁的关注。我馆又在名城研究会的支持下,就《四库全书》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丛书?七阁之一的文宗阁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兴衰?它们与镇江城有着怎样的渊源?在文宗阁的会议厅中举办了专题讲座,并向听众推荐了介绍《四库全书》与文宗阁的相关书目。

为了隆重纪念镇江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我馆根据市文广新局周局长的要求,承担了由市委、市政府编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一书具体编辑任务,我担任此书的总撰人。在此书的成书过程中,也得到了名城研究会多位专家的支持,范然副会长、赵康琪副会长以及吴晓峰教授等多位专家参加了该书的评审研讨会。该书在市领导和市文广新局领导的支持下,向社会多方寻求意见,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出版任务。

在市政府和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18届年会上,来自海内外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我馆作为会议的实际承办方,在市文广新局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借鉴了名城研究会办好高层会议的经验,做好了会议的承办工作,完成了会议论文集的编撰。还做了一项有益的工作,单独从会议代表中汇集了有关京口文化的专题,编成专辑。为了扩大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我们还特约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的10位会长和顾问,同镇江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进行了有关京口文化研究的高层论坛,名城研究会钱老会长做了主题发言,范然副会长等专家参加了研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朱杰人名誉会长等10位专家先后发言,对推广京口文化的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

此次会议后,各位会长对我们小馆依托社会研究力量成功办大会的方式给与了好评。

在市政府支持下,我馆具体负责编辑的大型地方文献《镇江文库》。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名城研究会的支持,专家库中的不少成员是名城研究会的专家学者。我馆承办的镇江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十大人物评选,采取了社会海选和专家评选相结合的做法,专家评选组中充实了好几位名城研究会的专家。

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推手

20年来,我先后参加了10来个学术团体,有全国和省级的,也有市级的,但对我帮助最多的,感受最多的还是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是它给我压担子,提供了人生的机遇和舞台,加快了个人角色转换的速度和研究方向的改变。在三任会长的精心指导下,在诸多副会长的热情帮助下,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从第一任钱会长身上,看到了一个学者型领导严谨的学风和潜心研究、甘于奉献的美德,成为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标杆。从第二任李会长身上,看到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全力抓应用型学术成果推广的魄力,提升了自己在图书馆业务管理中的胆气。从第三任任会长的身上,看到了审时度势的本领,用现代科学的研究视角和扎实的资料管理模式去推进基础及应用研究,帮助我找到了新形势下提高研究能力的路径。

在我的求学之路上,我得到了昌万海、尢登立、方开鸿、赵顺凌副会长的关心帮助,和我接触最多是研究会范然副会长,他是我从事地方文化研究最早的引领者。得到了王玉国副会长的帮助,他是我行业和地方文化研究的伯乐。得到过笪远毅副会长的帮助,他是我工作和地方文化研究的良师。得到了赵康琪副会长的帮助,他在政协舞台和研究会平台上都全力支持我的研究项目。得到过罗福春副会长的帮助,他的热情指导和通力合作,为我完成研究会交办的任务提供了支撑和保障。研究会的两任秘书长,纪东和蓝纯龙的工作作风、热情的服务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曾伟、刘建国、霍义平、杨再年等专家学者,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我深深地感到研究会如同一个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切磋,为实现和弘扬镇江历史文化的远大目标聚在一起。不知不觉,就在“润物细无声”中,我从一个宣传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兵,变成了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家。在今年的第一期《炎黄文化》杂志中,登载了我的行业和研究会双重领导王玉国撰写的《镇江地域文化的守望者》文章,记录了我的转变过程。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有为才能有位》,谈了我从事业务工作的感悟和经历,现在想来,同理也适用于地方文化研究。有为就必须面对压力,而释放压力才可能有位,挣得话语权。20年来,我参加了名城研究会的许多大型学术活动,其中既有理论研究方面的,也有应用型研究方面的,并在一些重大的研究课题上发挥骨干作用。

在钱会长担任总主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中,我和罗福春副会长担任了其中《释道胜境》一书的主编。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辑《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的工作中,我承担了历史发展部分和书目部分文稿的撰写。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辑《名城镇江文史研究丛书》,我担任了《京口书史》的作者。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主编《三山文化丛书》,我担任了《北固山》一书的主笔。在名城研究会下达的各小组的应用课题任务中,我也是第四小组的主要执笔者。

在研究会编辑的几十部论文集中,几乎每集都有我撰写的论文。会内一些重要的咨询课题,我也是主要执笔者之一,如“柳氏研究课题”、“旅游资料汇集”、“镇江方志馆布展大纲”、“名人馆资料”、“齐梁故里研究”等。我还在《现代快报》、《京江晚报》、《镇江日报》和有关杂志上发表了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文章160多篇,较好地履行了一个名城研究会成员普及镇江历史文化知识的义务。可以说我个人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都与名城研究会的支持分不开。是他们的鼎力相助,让我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

回顾我在名城研究会得到锻炼和成长的经历,我觉得名城研究会应该吸收更多的中青年入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增加他们对名城研究的感知和热情,让他们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上承担重任,加速成长,为名城研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