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京口驿?古运河

京口驿?古运河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9      阅读数:
京口驿?古运河
刘建国

  数百年间,多少名宦、宾客坐船南下,横渡长江,驶入大京口或小京口,再缓缓地停靠在一排白玉石砌的码头近旁。这里就是名闻遐迩的古代镇江“城市客厅”——京口驿。它的遗址至今还静静地躺在河岸黄花亭的地下,成为历史上江南运河入江口段的象征和记忆……

一、 古运河畔京口驿

  清代著名画家周镐曾经以他的画笔为名城立传,创作了《京江廿四景》(作于公元1842年4月,即鸦片战争的战火延烧到镇江城的前夕)。其中,首开第一景即是题名《林开古驿》。画面上古运河水汩汩地流淌,河岸上柳树伸枝吐绿,码头旁停靠着几艘迎送的客船;拾级而上,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画面上亭、台、殿、堂,纵横展开,它的背景为云彩缭绕的城堞一角,京口驿的胜景尽收画中。
  周镐画中的京口驿位于今古运河畔的黄花亭一带。人们不禁要问,现实世界中的京口驿真有如此壮丽吗?我们不妨翻阅一下清代的《光绪丹徒县志》,从中就能找到答案。志书中写道:“京口驿,在大西门(府城金银门)外北首。旧制滨河朝西,大石码头一座,左右小码头二座,左右吹亭二座,东西辕门石狮二个,第一进头门,第二进仪门、第三进皇华亭三间,卷棚三间,朝南马王殿三间,戏台三间,东西马棚十八间,草料房二间,兽医房一间,过道二间,驿卒房二间,萧王堂一间,徒犯房三间,外瓜洲腰站马房三间,另设扬州槽房三间。”
  从这许多建筑的配置和名称上,就能感受到京口驿是一座多功能、系统化的接待、转运、休闲中心:
  首先,它是城市迎送宾客的礼仪场所。客人无论是坐船、乘车,当他们入城前或出城后都会在这里举行迎送仪式:左右吹亭里的吹鼓手吹奏乐曲,击鼓传情;主客被领进扁额为“皇华亭”的大厅中行礼拜揖。华皇,为古代使者的称谓。杜甫诗云:“万里皇华使,为僚记腐儒。”皇华亭,遂成为各地驿馆迎送使者、客人的专设处所(明清时期,镇江人亦将京口驿门前的街道泛称为皇华亭,只是后来被人叫白了变成“黄花亭”)。
  同时,京口驿又是宾客的栖憩地。客人可以留在船上住宿,京口驿所属的客船上食宿用品一应俱全,简直就是一座座水上旅馆;也可以上岸在驿舍里住宿,花园式的客房环境优雅。
  并且,为了消除客人的疲劳,京口驿还设有娱乐设施。其中,最醒目的当是三间戏台,需要时则请来戏班唱戏,欣赏“甘露寺刘备招亲”或是“盗仙草”、“水漫金山”……
  当然,京口驿更是一处为四面八方人流、物流、信息流服务的平台。它们要负责使者、客人在镇江范围内的旅行全程;还要为朝廷或地方运送特需的物品;至于,在全国的公文与信件的传递网中更是连接大江南北的重要枢纽。为此,京口驿常年配备有“快船二十只、水手六十名、水夫二百四十名;马七十匹,马夫七十名,旱夫五十名”,随时提供快捷、良好的服务。
  这座西门外的京口驿是明代万历七年(1579)从京口闸附近迁移此处。但遗憾的是,在清代咸丰年间(1853-1857)毁于战火,它的遗迹被掩埋在古运河岸边。
二、 河岸遗珍若繁星

  京口驿是古运河上一颗灿烂的明珠,而在河岸两侧还分布着许多留存在地下的文化瑰宝。
  如果探考现存的古运河入江口河段(即从江口平政桥到西门桥之间),它事实上是由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开凿的河道裁接而成:
  先说北段,即新河段,志称小京口。宋代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开挖,因与旧河区别,称为新河。此段河道流程从入江口平政桥至石浮桥口之间,河上旧有一闸一街一桥。闸设于偏北处,位于今平政桥南侧,俗称小闸(小京口闸),明清两代都有重修的记载。而在河岸东侧有一条与河平行的古街,名为新河街。此街古代十分繁华,它已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于,在河道南端还设有一桥,名利涉桥,俗称浮桥。明代“知府潘一桂建,寻易以木,后甃以石”,又称石浮桥。1958年,改于石浮桥及小闸之间兴建水闸,命名京口闸。同时拆去石浮桥和小闸,但桥堍和闸基尚存。
  接下来是中段,即大京口河段。东西走向,地处上河边南侧,起迄于石浮桥至拖板桥口之间。此段运河历史悠久,应是开凿于唐代以前,现存的河段只是原来大京口河道的一小部分。河段北侧沿线即是上河边街,此街亦十分古老,宋代志书上即有“上河边”的街巷记录。而此段西北方向旧有河道,志称大京口,流向与今中华路重合,它是历史上江南运河通江的主要航道。河上建有大闸(大京口闸),亦称潮闸,大致位于今中华路与宝安新街交汇处附近。闸,“距江一里许,莫究其所始。唐撤闸置堰。开元中(公元713-741年),徙漕路由此。”大京口的西北河段以及大闸,都同在1929年被填平,修筑成中华路。并且,在中段向东亦旧有河道,流向从拖板桥口,东至登仙桥外,河道又分为两股,一条北向通甘露港,一条南向通北水关,再穿城至南水关,这是明代以前的穿城运河。至于,两宋时期在大京口河道上还修造大闸,腰闸、下、中、上闸等五闸,形成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多级船闸设施。此外,宋代还在拖板桥以北建有超大型粮仓,也称转般仓,后又改称大军仓,是南宋朝廷供应江淮大军的仓储基地。淳熙五年(即公元1178年)创建,至嘉定甲戍(公元1214年)廒宇增至七十四座,可储米近百万石。其中,一座仓廒就能储存1万余石米,可见其规模之大。明清时期此处改设为镇西仓,亦是在民国年间废弃,后称周边的街巷为“粮米仓巷”。
  现存古运河的南段,即明代运河段,它是明初砌筑府城时开凿的转城运河。其流程从拖板桥口向南,流经西门桥、虎踞桥,直至南水桥与唐宋穿城运河(后改称关河)汇合。而在西门桥以北的河段上,就分布有京口驿、社稷坛、金银门及通阜桥等历史古迹。明代社稷坛位于京口驿北侧,这里是郡守祭祀社、稷二神的场所,清乾隆七年(公元1755年)废置。而金银门,即俗称西门,是明清府城中唯一外设两道瓮城和三重城门的门址,形制高大、宏伟。门外运河上设通阜桥,俗称西门桥。并且,西门曾经是鸦片战争中镇江保卫战的重要战场,当敌人攻城时,西门的守城将士英勇杀敌,浴血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此处的城门及城垣,都在民国期间被拆除、填埋。
  人们可能会以为它们的遗迹已经不复存在。但其实不然,上个世纪90年代,考古人曾经在西门北侧的胜利路一建筑工地上,揭示出一段明代石砌城垣遗迹。它被埋在地下1米深处,残高约3米,宽约4米,块石垒砌,蔚为壮观。多年来的城市考古已经证实:在我们的古城下面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六朝、唐、宋、元、明、清,一代代城市都是不断叠加在旧城的遗迹之上,如此形成的文化堆积普遍厚达5-6米。
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在这片古运河入江口段的土地下面,埋藏着多少文化遗珍,它们就象灿烂的群星。
三、 名城宝地绘宏图

  现存古运河的入江河段是由三条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裁接而成。而许多同体并生的姐妹河段都已经被掩埋在地下。只有斯河作为江南古运河的第一段,迄今仍然青春常在,奔腾不息,堪称是历史的奇迹。它们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和骄傲,河段及其周围地带当然是名副其实的名城宝地。
  对于这块宝地,多少开发界人士已经心仪良久,跃跃欲试。但有的是被众多的地上、地下文化遗产吓住了,认为历史文化是深重的包袱,他们不愿意做赔本的生意,便知难而退;也有的人则无视文化遗产,他们要在这块地方取消历史,一心去绘“最新最美”的图画。这种数典忘祖、买椟弃珠的愚蠢行为,遭到各方面的批评和拒绝。人们期待有胆略、有远见的人士,能够做一项保护与建设双赢的古运河开发事业。
  近期,听说有关方面正积极规划古运河入江河段区域的建设方案,并亦有开发方主动提出要将这一区域建设成既保留和弘扬历史文化,又体现现代文化气息,集访古、旅游、商贸、娱乐于一体的古运河风光带。对于这样的承诺,我们有理由应当给予期望。同时,笔者从镇江古运河的 特点以及其他兄弟名城的成功经验出发,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首先,要保护好古运河。让运河两岸形成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长廊和景色优美的风光带,使之在中国千里大运河的保护活动中,率先成为世人瞩目的精品河段。
  二、要探查这一区域的文化遗产。关键是要将地下分布的历史遗存探清楚,分清其中的轻、重、缓、急,保护和揭示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
  三、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其中,重要的文化遗址有条件者可以揭示、展览;也可以在遗址的上方覆盖绿化景观,予以标识;甚至,还可以被保护在新建的大型建筑之中(如广州阳光大厦施工时发现汉代南越国的水闸遗迹,就将水闸保护在大厦地下室内,并建成展览大厅)。
  四、筹建镇江古运河博物馆。建立博物馆是要以物质(实物展品)和学术(研究成果)两方面为基础。它至少需要下几年的功夫去探查、发掘、研究、提升,然后,才可能有一座高水平的专题博物馆问世。
  五、将古运河入江口段建成新时代的“城市客厅”,使之既保持历史文化的原汁原味,又呼应现代化的元素、气息。让历史与现代结合、保护与建设双赢。这就要考验操作者的大智慧和高手笔。
  镇江人期待着京口驿古运河景区的早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