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焦山炮台源何时?

焦山炮台源何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11-06      阅读数:
焦山炮台源何时?
汤立

      摘要 :《文博通讯》记 :“焦山下设置炮台,始于道光廿年(1840 年)。”此“始于”定位不准确。《京口东西炮台记》记 :“……明年(雍正二年,1724 年),……(炮台)自焦山者先东码头……置炮十二位。”道光二十年(1840 年)八月前,焦山建好炮台严阵以待,……两年后,炮台狠狠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光绪《焦山续志》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焦山建炮台。
      关键词 :炮台 雍正 道光 同治 民国
前言
      记得2000 年左右,听张守群先生说 :“镇江民国通杨瑞彬老先生曾说过,茗山邀请我等人编写《焦山志》,我提议 :‘没有史证当年焦山炮台炮击英侵略军。现镇江有人说,焦山炮台曾炮击英侵略军,这是推理、想当然,没有史证。’大家一致同意我的意见,因此,新编《焦山志》里不做推理、想当然的事!”由此可见杨瑞彬老先生的严谨。
焦山炮台源何时
      焦山炮台到底源何时?笔者阅南京博物院编《文博通讯》(二十四·1979 年4 月)文中有“焦山下设置炮台,始于道光廿年(1840 年)。”此“始于”定位不准确。焦山炮台早在道光前, 嘉庆、乾隆、雍正年间焦山就有炮台,此说有镇江方志为证。阅《光绪丹徒县志》,时任丹徒知县冯咏撰《京口东西炮台记》从中道:“……明年(雍正二年,1724 年),余奉命丹徒公阅江口。旧炮台距江稍远,且镇城旧炮,尚多移檄下县,宜更置处所。余视沿江要害,渡江自金山者先避风台,自焦山者先东码头。于是,西于避风台前置炮六位,东于东码头置炮十二位,筑垣建栅, 旬日两炮台成。”(详见附录一,清·冯咏撰《京口东西炮台记》)可见焦山“置炮十二位”,它又告诉我们一个信息,焦山东曾有码头。倘若再追溯文中句“旧炮台距江稍远,且镇城旧炮”,可追溯到康熙年间,再追溯甚可至明代,那又是一个话题了。此炮台针对谁?《京口东西炮台记》记曰 :“海寇之变”。此海寇倭寇也。
炮台抗击英军毋庸置疑
      笔者阅《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一书,从中随军记者有记述 :“在焦山的山脚下,我们看到一座为‘弗莱吉森号’击毁的炮台废墟和还在冒着烟的弹药库,从‘布朗底号’船上下去一队士兵,去拆卸已经被摧毁的大炮,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些铜炮,将这些铜炮运上船,去作为战利品。”
      笔者又阅曾参加镇江战役英军舰长利洛(Granaile G.Loeh)著《英军在华作战末期纪事——扬子江战役及南京条约》一书译本,得到焦山有炮台且开炮打击英军准确依据。他在第五章记述 :“7 月15 日,今天整日停泊,等待开往上游去测量船回来。我们听到了炮声。晚上测量船回来,他们报告说,他们曾遭到敌军一座隐蔽炮台袭击。这座炮台用作守卫焦山和扬子江两岸之间的航道。经‘弗莱吉森’号还击后,敌军炮火压制下去,我方没有损失。由于海军司令并未下令登陆,我军只是上去拆掉一些大炮(零件),并没有摧毁炮台。”
      书中第六章记述 :“7 月18 日,……在焦山脚下,我们看到一座被‘弗莱吉森’击毁,炮台废墟还冒着烟的弹药库。从‘布朗底’号船上,下去一队士兵去摧毁已经拆卸的大炮。他们发现其中一些铜炮,将这些铜炮运上船去作为战利品。我们驶过焦山旁狭窄的水道之后,就到达金、焦两山之间开阔的江面。”
      作者利洛原在地中海舰队供职,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4 月转道瓜哇,乘“戴实号”来华,他常与侵华海军司令在一起。在陆军司令郭富每次登陆时,他又以副官名随行登陆侦察“敌情”,在“南京条约”签订中,他随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参加会谈。他对整个战役过程的记载非常具体,其中对英军“弗莱吉森”到焦山航道来测量的时间也有记载。
      可见焦山炮台道光年间曾抵御英军,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毋庸置疑!
      那么抗击英军焦山炮台建于何时?道光二十年(1840 年)六月二十九日,面对英军舰船屡次在长江口外查探形势,江苏巡抚裕谦呈朝廷奏折,报告江苏筹备防堵英船的情形。他在奏折中说 :“常镇道伊克精额会同京口副将林明瑞,在镇江圌山关一带水陆交巡。江宁将军布勒亨臣会同京口副都统臣于兆祥,在焦山一带派拨官兵,安设炮位,轮流弹压,遥作声援。”
      七月十八日,由于于兆祥病逝,道光帝下旨 :“所有京口堵御,派张仙保前往,勒亨仍镇守省垣。”勒亨即江宁将军布勒亨,张仙保为江宁副将军。
      八月二十七日,张仙保向道光帝汇报京口落实防堵的具体情况,全文如下 : 奴才张仙保跪奏,为现到京口办理防堵情形,恭折奏闻,仰祈圣鉴事。
      窃奴才于道光二十年(1840 年)八月初三日,接准署两江总督裕谦咨称,钦奉谕旨 :“著派奴才张仙保前往京口堵御,钦此。”奴才于初五日自省起程,初六日行抵京口,当即查看要隘。惟京口城北门外迤东北七里之遥,近江南岸东码头象山下,设红衣大炮六位,酌派旗营驻扎,官四员,兵一百二十二名。江中焦山一座,江水环绕,南北皆有船来往,山下设红衣大炮四位,酌派旗营驻扎,官二员,兵七十八名,二处共派旗营官兵二百六员名。此外尚有水师营操船二只,以备拦江迎敌,并有陆路官兵接应。
      从张仙保奏折看,官方早就看出英国人的狼子野心,道光二十年(1840 年)八月前,焦山建好炮台严阵以待,……两年后,炮台狠狠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炮台意义所在
      焦山炮台是长江沿江炮台之一,《嘉庆瓜州志·卷三  选举》记曰 :“江防考 :大江南岸圌山、北岸三江口,为第一重门户 ;镇江、瓜洲为第二重门户 ;仪征、天宁洲为第三重门户。”
      令人生奇的是《嘉庆瓜州志·卷三 选举》竟然没有提及江北岸都天庙炮台、江南焦山 炮台、象山炮台,这是为何?殊不知,此则是嘉庆以后的事。嘉庆后道光,道光在嘉庆布防的基础上建炮台,从中又增加一道火力,江北岸都天庙炮台、江中焦山炮台、江南岸象山炮台“三点一线”又构成一道重御门户。从中可见当年建焦山炮台为抵御英军而建,此有《嘉庆瓜州志》佐证。
      镇江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谓“金陵门户”,素有“镇江的钥匙,南京的锁” 之称,焦山屹立在江中,面对浩瀚的长江。过镇江后,长江难再设防,可直驱国中腹地,可见焦山炮台战略位置多么的重要。因此,在此设炮台,再在江对岸(都天庙)设炮台,成犄角之势, 火力封锁江面,可见焦山建炮台意义重大。
炮台的重建与重修
      笔者又阅光绪《焦山续志》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 年),焦山建炮台,(详见附录二)清·张盛藻《移建海门庵记》曰 :“时维(系)甲戌(1874 年)之春,东倭日本开衅于闽之台湾,海口多故,江防之役兴焉,凡长江险要之区,大吏无不奏建炮台,以备不虞……”可见此时建炮台为了抵御东倭日本。
      据光绪《焦山续志》记载 :“玉峰庵,昔在山东北隅海门庵右,因拨建炮台,奉移就行宫前……”又据光绪《焦山志续志》:“奉拨为炮台……”再据光绪《焦山志续志》记载:“海门庵,本在山东北隅竹楼傍,因建炮台,今移建于碧山庵左……”还据光绪《焦山续志》记载 :“海神庵,在下码头东,庵东紧靠明炮台,……再后即与(炮兵)营房毗连。”后炮台在同治年间重建时,在道光年间所建抗英炮台址略许上有所移动,将其修得更加牢固,仍是历史之见证,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之无愧!
      镇江谓“江防要塞”,历来受官方重视。民国元年(1912 年)10 月20 日,孙中山由长江要塞司令洪承贞陪同,视察焦山、象山、雩山、都天庙炮台。
      民国十六年(1927 年)6 月3 日上午,蒋介石从扬州乘小火轮至镇江,视察焦山、象山两炮台。蒋介石见各炮台大炮,炮闩大多为北洋军撤退时卸走,仅焦山、象山各两门可用。蒋介石深知焦山、象山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认为 :“镇江为首都(南京)屏障,地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形势险要,镇江江防力量薄弱,亟待加强。”炮台再次重修,国民党军在古炮台的基础上加固, 又建新炮台置新火力点。
附录一 :
京口东西炮台记
〔清〕冯咏
      京口为江南重镇,三面距江,带海负山,通淮泗,控吴楚,连百越,天下之险,无逾此者。顺治十三年(1656 年),海寇之变,江左州县为之骚动。始命汉军都统伯石公挂镇海将军印,统八旗兵,屯北固山下。其后,复命都统刘公以甲二千,分驻城西南民房,自是朝廷非重臣不令在此职。今雍正元年(1723 年),念将军何公素为兵民倚赖,特召陛见,会江宁巡抚,难其人,命公署理,而以驸马李公署镇海将军。李公至镇,治军有法,屡饬八旗兵,毋得欺凌百姓,兵民大和。明年(雍正二年,1724 年),余奉命令丹徒公阅江口。旧炮台距江稍远,且镇城旧炮,尚多移檄下县,宜更置处所。余视沿江要害,渡江自金山者先避风台,自焦山者先东码头。于是,西于避风台前置炮六位,东于东码头置炮十二位,筑垣建栅,旬日两炮台成。李公喜。《易》曰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书》曰 :“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当此江海清晏,昔时争战之地,人们雍、康,农桑畜牧六七十年。官无文武之异,籍罕兵民之殊,乐利均平,泄泄然太平无事。而李公仍不忘炮台之建,于《易》《书》所垂不既然歟?余为守土官,实经理斯台,故嘉其成,而志其事。
附录二 :
移建海门庵记
      时维(系)甲戌(1874 年)之春,东倭日本开衅于闽之台湾,海口多故,江防之役兴焉,凡长江险要之区,大吏无不奏建炮台,以备不虞。焦山当大江之中,与象山对峙,极为险阻,相地度势,旋兴工役山之麓。旧有海门庵,为筑台必需之地,庵故为前代所建,不可废也。爰与寺僧商略变通,禀请移置左近,上宪题其议,乃择地鸠工,凡诸材料,取旧增新,阅两月而落成,较从前之规模而精稍扩之,庶几琳宫宇,顿还旧观,不失名山面目也。统领章军门作堂督参,彭君心斋率作兴事,太守黄公沛皆董其成,而章大令庶臣、潘参军子厚同与斯役,爰书数语,以志颠未。
      光绪二年(1876 年)孟冬月仁和时乃功撰 枝江张盛藻书
      参考书籍 :
      1.《光绪丹徒县志》清·何绍章 冯寿镜 吕耀斗 等纂
      2.《焦山续志》清·光绪 陈任旸
      3.《嘉庆瓜洲志》清·前扬州府江防同知吴耆德 扬州府江防同知王养度编辑
      4.《天开胜境话焦山》张大华 江苏大学出版社
(作者为镇江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