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宋代曾巩与镇江渊源考 王 勇

宋代曾巩与镇江渊源考 王 勇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7-08      阅读数:

宋代曾巩与镇江渊源考

 

王 勇

 

【摘要】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散文家曾巩虽然未曾在镇江为官,但是在曾氏的人生履历及其著作中,镇江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其著作《隆平集》中有关于金山寺的记载,在《曾巩集》中还有大量有关镇江山水景观的诗文,涉及金山寺水陆堂、寿丘山延庆寺、南山招隐寺、鹤林寺、北固山甘露寺、多景楼等。此外,曾巩还记叙了诸多与镇江有关的名人如润州丹阳县主簿夏竦、润州知州范仲淹、润州通判杨寘、润州名贤吴遵路、丹徒名流刁约等。这些关于镇江山水与人文的记载无疑为镇江厚重的历史增添了珍贵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曾巩 镇江渊源 历史文化

 

在两宋之际,江西南丰曾氏家族以仕宦、文学名垂于青史,其中“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与其弟曾肇、曾布、侄曾纡、曾纮、侄孙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的祖父曾致尧(字正臣)在南唐后主李煜当朝时即考中进士,但未出仕,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复举进士,曾任符离主簿、两浙转运使等。曾致尧任两浙转运使时,“尝上言:‘去岁所部秋租,惟湖州一郡督纳及期,而苏、常、润三州悉有逋负,请各按赏罚。’太宗以江、淮频年水灾,苏、常特甚,所言刻薄不可行,诏戒致尧毋扰。”[1]13050当时润州即在曾致尧的辖属范围,但是曾致尧于职事严苛有余,而恤民不足。曾致尧长于诗文、著作颇丰。其子易从、易占皆登进士第,其孙曾巩、曾肇、曾布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曾氏家族与镇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游历或寓居于斯,或记述或歌咏于斯,为名城镇江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兹对曾巩与镇江的渊源关系加以考述,曾氏其他家族成员与镇江的渊源将另文考述。

一、曾巩笔下的镇江景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人,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其散文成就突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赠曾子固》诗中评价称“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2]219,苏轼评价称“醉翁门下士,杂遝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3]245(《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称曾巩为欧阳修门下的翘楚。南宋朱熹在《年谱序》中评价称:“盖公之文高矣,自孟、韩以来作者之盛,未有至于斯。”[4]后人尊称曾巩为“南丰先生”。曾巩虽未在镇江为官,但曾游历过镇江,在其著作《隆平集》《元丰类稿》中留下过多篇与镇江相关的诗文。

曾巩对金山情有独钟,曾游历金山,留有诗歌,另署名曾巩的《隆平集》中记载金山寺自唐至宋的沿革史略。《隆平集》卷1《寺观》:“(大中祥符间)又改润州京江中金山曰龙游禅院,是山古谓之浮玉。唐贞元二十一年,江滨获黄金数镒,诏改为金山。有头陀自称裴氏,至山始创寺。咸通中,曹礭以山名寺。伪唐李景保大间,改寺名潭心云。”[5]唐贞元二十一年(805),浮玉山改名金山,千余年来留下诸多文人轶事。虽然后人或有疑《隆平集》非曾巩所撰,但是余嘉锡考证认为:“究之,有宋一代正史别史,笔力之高,莫过于此。即其剪裁洗伐之功,已非王称、脱脱辈所能几及,此岂后人所能伪作者哉?”[6]228该书北宋末已行于世,可见曾巩所作的可能性较大,且书中对金山寺历史记载要言不繁,具有比较珍贵的史料价值。曾巩于庆历九年(1049)作有《金山寺水陆堂记》[7]286。《曾巩集》卷17《记·金山寺水陆堂记》记载,庆历八年(1048),润州金山寺火灾。次年,僧人瑞新来治寺事。某月,择山阳亢爽之地,劝州人某氏为水陆堂,积钱百三十万,积数日建成,曾巩作堂记。文中对金山的形势进行描摹:“夫金山之以观游之美取胜于天下,非独据江瞰海,并楚之冲,而濒吴之要也。盖其浮江之槛,负崖之屋,椽摩栋揭,环山而四出,亦有以夸天下者。则天下之东驰而莫不顾慕者,岂特一山之好哉?而其作之完,盖非一人一日之力。”[7]286金山时处江心,在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是运河上南来北往、长江上顺流溯游的旅客必经之所,宋代即有陆游、杨万里等名家游览,并留有诗文传世。曾巩文章接着写道“及火,余固嗟夫未尝得与时之君子者游,而纵夫余心之所乐焉。至于今未久也,则闻夫山之穹堂奥殿、瑰杰之观滋起矣。”[7]286-287从此两句可知,写这篇文章时,曾巩尚没有游览过金山。但是曾巩与寺僧瑞新是故交旧友的缘故,写下此文。文章对瑞新玉成水陆堂的善举大加称誉“彼其材且辨有以动人者,故成此不难也。夫废于一时,而后人不能更兴者,天下之事多如此。”[7]287接着对儒道不行发出感慨,度推究原因:“岂独牵于势哉?盖学者之难得,而天下之材不足也。”[7]287即缺乏瑞新这样的人材,因此,瑞新向曾巩求堂记文,曾巩慨然应允,并于文中寄托世事兴废之感。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曾巩赴越州通判任时,行经镇江游历了金山寺,并作古诗《游金山寺作》。李震《曾巩年谱》:“诗后注:‘自扬子渡以两小舟夹引所乘舟,故云方舟。’诗中又有‘壶觞对京口,笑语落扬州’,当由北向南通判越州时作。又云:‘十年入梦想’,‘十年’,当指官京师十年也。自嘉祐五年(1060)至是年正为十年。”[8]181曾巩《游金山寺作》[7]66诗写道曾巩梦想游览镇江金山寺已逾十年,今日终于自扬州乘船渡江一游,诗中赞叹金山的绝佳地理位置“岿然峙中流”“远挹蜀浪来,旁临沧海浮”,在金山上曾巩与朋友临流畅饮,把酒言欢,心情豁然舒畅,“壶觞对京口,笑语落扬州”,最后也生出归隐山林的想法“颇谐云林思,顿豁尘土忧”。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曾巩在途经镇江时,再次游览金山寺,作有七律《金山寺》诗,诗中写出金山寺景致的壮阔非凡与幽静独绝“尘外岧嶤鹫岭宫,架虚排险出青红。林光巧转沧波上,海色遥涵白日东。夜静神龙听咒食,秋深苍鹘起抟风。连荆控蜀长江水,尽在回廊顾盼中。”[7]118。李震《曾巩年谱》:“考曾巩通判越州当在熙宁二年春,自越移知齐州,当在熙宁四年六月。熙宁十年移知福州,八月初九到任,经润州当在七月,不能云‘秋深’。自福州召还在元丰元年八月,十月便道南丰展墓,九月当在润州,正为‘秋深’季节。此后移知明州在元丰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到任,五月又有徙亳州之命,皆不在秋季。”[8]264

熙宁二年(1069),曾巩赴越州通判任时,在镇江还游历了寿丘山延庆寺。《延庆寺会景纯、正仲、希道、介夫、明叟纳凉。同观建邺宫中画象,翰林墨迹。延庆寺者,刘裕故宅,中有寿丘山》:“禅方寿丘山,平昔宋公宅。好风吹雨来,暑气一荡涤。我与二三友,欢言同几席。神清轶埃壒,趣合尽肝膈。岭竹翠尚新,水花红可摘。以此侑罇酒,隤然岸巾帻。建业旧丹青,金銮余翰墨。绰约桃李颜,迢遥龙虎迹。缅矣霸王业,信哉文章伯。感古已踌躇,慕奇复叹息。泊无势利心,自觉衿虑适。起坐相扳牵,迟留日将夕。”[7]70从诗中“好风吹雨来,暑气一荡涤”可知是夏日游镇江,时刁约(字景纯)、王存(字仲正)、刘庠(字希道)、郑侠(字介夫)、王觌(字明叟)等欢聚。在镇江,曾巩还曾游历过镇江城南诸山中的招隐寺、鹤林寺。其《招隐寺》诗:“一径入松下,两峰横马前。攀援緑罗磴,飞步苍崖巅。昔人此嘉遯,手弄朱丝弦。想当林间月,独写山中泉。此乐非外得,肯受世网牵。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偏怜最幽处,流水鸣溅溅。”[7]70表现诗人招隐寺幽静隐居生活的向往。又《鹤林寺》诗:“昔人春尽强登山,只肯逢僧半日闲。何似一尊乘兴去,醉中骑马月中还。”题注:“李涉所谓‘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即此寺也。”[7]136从诗中“春尽”推测,盖是熙宁二年春夏之交所作。

元丰二年(1079),曾巩再次途经镇江,这次曾巩游览了北固山多景楼。《甘露寺多景楼》:“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衿尘土在,祗将心目羡冥鸿。”[7]118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在江上自由高飞“冥鸿”的艳羡之情。李震《曾巩年谱》:“王谱将此诗系于景祐四年(1037),以为曾巩居南丰时作,误。甘露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寺北有多景楼遗址。诗云‘一川钟呗淮南月’,意为满川钟声佛唱融入淮南月色。自润州渡江即入宋淮南东路。又云‘万里帆樯海外风’,曾巩自明州至亳,从上虞进入运河,经越州、杭州、秀州、苏州、常州,又道楚州(今淮安)、泗州(今盱眙),至永城,故云‘万里帆樯’。又云‘老去衣衿尘土在’,必为晚年作。而景祐四年曾巩年方十九,不至有此诗句。”[8]272-273

二、曾巩笔下的镇江人

曾巩在《隆平集》中还记有润州丹阳县主簿夏竦传、润州人吴遵路传、润州通判杨寘事,在《元丰类稿》记载了润州知州孔延之事、润州丹徒县主簿王深事等,但语涉镇江之事较少。曾巩还记载了北宋名臣、曾任润州知州的范仲淹与著名术士徐复在镇江的一段交往轶事。《隆平集》卷15《儒学行义·徐复》:“徐复,字复之,建州人。常游京师,举进士不中第,退而学易,通流衍卦气之法,自筮无禄,故不复进取。游淮浙间数年,凡天文、地理、遁甲占射诸家之说,读之必得其旨。……庆历初,范仲淹过润州,问(徐)复以衍卦,占之‘今夷狄无动乎?’复为占‘西边用兵’,日月无少差。”[5]范仲淹曾于景祐四年十二月壬辰,徙知润州,于次年宝元元年(1038)冬十一月徙知越州。宝元年间,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侵犯宋朝西北边疆。庆历间,范仲淹受命讨伐。范仲淹请徐复占问之事即在此时,因徐复占卜应验“日月无少差”,而大名远扬,徐复与郭京应召入汴京,宋仁宗咨以天时、人事,徐复对答称意,宋仁宗任其为大理评事,徐复以疾辞,于是赐号“冲晦处士”。

刁约字景纯,宋初丹徒人。少有大志,刻苦学问,能文章。始应举,与欧阳修、富弼等声誉相高下。重义轻施,好急人之难,天下识与不识多归之。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任润州知州时,曾拜访刁约。刁约卒时,天下名士多吊之,曾巩也作有《刁景纯挽歌词二章》,李震《曾巩年谱》系挽歌词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称:“《苏轼诗集》系《哭刁景纯》诗于熙宁十年。”[8]246然《京口耆旧传》卷一《刁约传》称:“约从容里闬,年八十余,元丰五六年间卒”[9]29,元丰五年(1082),宋徽宗在位。如果《京口耆旧传》所载不误,则曾巩挽词系年有误。《刁景纯挽歌词》其一:“史观郎闱得谢归,桓桓筋力未全衰。园林笑傲笙歌拥,山水追寻几杖随。尺牍百封虚有意,文章十帙更传谁。余花自出藏春坞,一点青灯照繐帷。”[7]126刁约喜著述,在镇江建有藏春坞,读书悠游其间,然因无子,故曾巩在诗中化用有丧子之痛的白居易《初丧崔儿报微之晦叔》诗句“文章十帙官三品,身后传谁与荫谁。”以引起共鸣,唤起同情。《刁景纯挽歌词》其二:“八十登高步更轻,殷勤爱客是平生。能临缓急敦风谊,不向炎凉逐世情。北岳云烟思抗志,东门冠盖羡遗荣。可怜昨日壶觞地,呜咽唯闻薤露声。”[7]126挽诗在对刁约生平往事的追忆中,发出对刁氏溘然长逝的哀惋。

小结

曾巩对镇江山水与人文寄寓深情,写下多篇诗文,为镇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传承与发扬光大,这将会使尘封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王荆文公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  [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元]刘埙撰.隐居通议[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  [宋]曾巩撰.隆平集[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宋]曾巩撰.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  李震.曾巩年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

[9]  王勇,李金坤.京口耆旧传校证[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为江苏大学文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