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月下相思纯美情

月下相思纯美情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8-22      阅读数:
月下相思纯美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艺术审美十论
李金坤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 江花月夜》7 篇,其中有隋炀帝2 篇。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之诗,原词已不传。张若虚这首拟题之作,与原先的曲调颇多不同,诗作内涵与艺术水准也大相径庭,其思想境界与艺术价值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明人钟惺评曰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1] 陆时雍评曰 “: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1] 清人王闿运则认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2]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则更是推崇之至,他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3] 闻一多是站在全唐诗的角度来评价此诗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诗则是中国诗坛最成熟、最完美、最具诗歌审美意蕴的诗,所以它是三千年诗歌史上的最高峰,而矗立于这座高峰之巅者,则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评价之高,无 出其右者也。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创作之地在何处的问题,笔者则是最早撰文加以考证者,认为在镇江北固山与焦山之间的某夜南岸江边较为可信。[4] 后来,又相继出现了“瓜洲说“”江都说“”泰州说”等说法。对此,笔者又进一步加以认真而全面之考证,认为《春江花月夜》就是作于焦山。[5]《春江花月夜》作地之争,虽无尘埃落定之确论,但换个角度看作地争议之现象,反倒可体现出此诗的非凡意义与杰出成就。
      《春江花月夜》委实是一首将男女相思之情置于纯洁无瑕之月光下描写的最纯美、最澄明、最亲切、最温馨、也最受人们喜爱的相思之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千古绝唱。先贤以“以孤篇压倒全唐”来评价其诗之思想与艺术价值,是十分精当而中肯的。就其艺术审美价值而言《,春江花月夜》之美,庶几可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
      其一,创新美《。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共录七首,除张若虚之外, 其它六首都显得内容单调、格局狭小,或宫体脂粉,或雍容华贵。只有张若虚这首,七言古风, 三十六句,一气铺排,洋洋洒洒,内容丰富,堂庑特大,气象万千,相思纯情,脂粉落尽,满篇明洁,形式蜕变,新人耳目。此外,更重要的是,在张若虚之前,写景、说理、言情之诗可谓汗牛充栋、不计其数,可它们基本都是单一的或割裂的描写,而到了张若虚,却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苏轼《赤壁赋》)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诗歌元素,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 体,倾情描摹春江花月夜的至美特质,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由衷讴歌人间纯洁美好的爱情,同时,将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事、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值得钦敬的是,张若虚将男女两地的相思深情置于月光澄澈、纯净无瑕的环境之中,更加凸显出人间爱情的纯洁性、神圣性、敬畏性与可爱性。如此创新意识,实在是诗人的智慧、高明与伟大之处。
      其二,结构美。此诗颇具章法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明月的出场,场面辽阔而壮观,极写明月水银泻地、上下澄明的神奇世界。第二部分是世人的出场,由“皎皎空中孤月轮” 抒发人生与历史的感慨,具有浓厚的宇宙意识、人生哲理意味。第三部分是游子与思妇的出场, 分别抒发彼此的孤独与离愁。描写形象生动,感情细腻缱绻,真可谓 :天各一方相思远,此时无声胜有声。全诗由远而近,由明月奇景到人生妙悟,再到男女深念,犹如抽丝剥笋,层层深入,诗旨明确,一目了然。如果说明月的出场,是为世人的出场张本、体现天地大美之背景,而世人的 出场,又是为男女相思铺垫、体现“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历史沧桑之感与浓厚的宇宙意识的话,那么,游子、思妇的出场,便是直接体现人间爱情的纯真、可贵与神圣。这是全诗的核心精神之所在,也是动人心魄、别具魅力之所在。
      其三,语言美。常言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诗歌而言,其语言的艺术性则更为显要。全诗252 字,无僻典,无拗言,字字通俗,句句简明。每个字句,好比如水月光淘洗过一般,清澈澄明, 纯洁无瑕,明畅流贯,朗朗上口。读之如饮甘露,如品醇醪,沁人心脾,通体舒爽。然而,此诗语言虽然通俗易懂,而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却至为丰厚,耐人寻味。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二句,以人生之代代变化与江月之年年相似,表明人生苦短、江山永恒的客观事实,由此使人懂得应当珍惜人生、好好活在当下的深刻哲理。又如“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二句,写思妇因与游子不得相见,甚至连他的声音也难以听到的焦虑时刻,她突发奇思,想借助于今晚的月光,把自己对游子的热切思念之情传给他。思妇异想天开,似乎不合常理,然而恰恰反映出思妇对游子浓得化不开来的无法排解的深深念情。苏轼曾评价陶渊明诗歌语言特色为“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以此来评价《春江花月夜》的语言审美特质,亦十分允当。
      其四,修辞美。诗人在全诗中运用了多种生动灵活的修辞手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情画意之美。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知长江送流水”,将“江月”与“长江”拟人化,衬托出男女纯真爱情的珍贵与人生光阴似箭的短促,激励人们珍惜真爱与时间,活出人生的精彩。又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等,运用顶针续麻手法,起到上下勾连、情脉贯通、循环往复、便于记忆的阅读效果。再者,全诗多次运用重复手法, 如诗题“春江花月夜”事物,分别重复次数为4、12、2、15、2 次,增进情感,加深印象。在句式上, 此诗还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自然谐妙,具有跌宕回旋之美。
      其五,韵律美。全诗由九首绝句组成,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依次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煞尾。诗人有意将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使用,高低相间。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甚具抑扬顿挫情韵之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甚合明月出场的静默平和的宁静、世人出场的感慨惆怅的情绪及思妇、游子出场的相思急切的孤愁等各种情状, 诗情顺着韵律而起伏变化,平仄交替,声情并茂,俯仰低昂,宛转谐美。胡应麟尝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6] 的确如此。
      其六,画面美。此诗三大部分,就是三幅画面。明月出场,是集中描写明月诞生、波光万里、月光澄美、花草奇丽的绝美图景,这是一个古老神奇、纯属自然的晶莹剔透、一尘不染的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世人出场,真切描写人们对天地奇景的惊愕、人生短暂的慨叹、山川永恒的哲思、宇宙奥秘的好奇、人类传衍的探索,等等。凡是人生的有关问题,在一轮孤月的朗照下,主人公视通万里、神极九霄,深思着天、地、人的相关问题以及怎么看待人生、怎么考量宇宙的问题。这分明是一幅月下世人独立思索图。思妇游子的出场,分别表现楼上思妇对游子的远望无闻的孤独形象,展示扁舟游子对思妇盼归不得的忧愁形象,两幅画面,一样愁情。三幅画面,由远而 近,层层推进,情、景、理互为交融,描绘了一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美“春江花月夜男女 相思图”。
      其七,情感美。此诗的明月美景、世人哲思,其实都是为男女相思做铺垫的。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深情的倾力抒发,才是全诗的中心主题,也是诗人着力描写的主要内容。结尾处游子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深蕴儒家传统“由己及人”的仁爱美德,凸显了游子相思之情的大度性、释然性与高尚性,实在是难能可贵、值得弘扬的大爱精神品格。
      其八,哲理美。此诗浓郁的哲理意味,主要集中于第二部分。世人出场后,他首先看到的是高悬于碧海青天的一轮孤月。由此产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奇妙之思,对人类的诞生与江月的诞生进行了哲学思考。通过人与月的比照,探索出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相处关系。而这种关系,从一开始便是客观存在而万世不易的。接着世人又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思索中,深悟出人生苦短、江山永恒的变与不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则是对上句“人生代代”补充式的深层解读,是对人生苦短、江山永恒的变与不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再次强调。使人从中有所觉悟 :作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善待自己、敬畏爱情、珍爱生命!
      其九,意境美。此诗“春江花月夜”的五种意象,分别在诗中承担着各自特有的象外之意, 如“春”的生命活力“,江”的时间流水“,花”的鲜艳明丽“,月”的纯洁清澈“,夜”的深沉宁静。而在“月”意象的统领之下“,春江花月夜”的组合全景,便自然呈现出辽阔与狭小、明朗与孤影、短暂与永恒、忧伤与憧憬的复叠情感的交融,而最终则是通过诗人欣赏月色、感悟人生与深刻 相思的情、景、理的融汇与升华。
      其十,禅意美。禅意,即禅心,指清静寂定的心境,亦做佛教术语。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云:“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何景明《吹笙》云:“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其中的“禅意”,皆指清静寂定之心。钱起《送僧归日本》云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唐代永嘉玄觉禅师曾作《证道歌》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后来朱熹阐述事物的同一性时亦云 “:一月照万川,万川总一月。”(《朱子语类》卷十八) 由此观照《春江花月夜》,第一部分明月的出场,纯是“万川一月”的形象写照。至于世人的出场、思妇、游子的出场,他们都是在清静寂定的环境下,自然流露出 自身的情感意绪,堪称清寂十足、禅意十足、韵味十足。一部流传甚广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260 字,则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而《春江花月夜》全诗252 字,比《心经》少6 字。前者是佛经,后者是诗歌,但它们清静空寂的意境却是相通的, 都富有深厚的禅意旨趣。
      《春江花月夜》,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 审美价值之高,后人传诵之远,是举世无双的。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 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此诗在体裁、主旨、意象、意境等方面,对唐诗的创作与繁荣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诗中不少名句被后人所引用或化用。如 :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无不与《春江 花月夜》诗句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的《秋窗风雨夕》一诗,从题目到诗句、内容等,都明显模仿《春江花月夜》。近代诗僧昌仁(字义安《)寻梅漫兴》云 “:有人问我西来意,花在枝头月在天”;弘一法师偈语云 “:天心月圆,华枝春满”。二位僧人之诗境,无疑都融汇了《春江花月夜》的禅意心境。更让人惊喜的是《,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还被后人广泛运用于建筑物上。如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古镇的安善桥,其南面镌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北面则镌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以此作为桥联,使 南来北往的船民随时可见,以发思古之幽情、怀亲友之厚意《。春江花月夜》影响之深广,历历可见。
      综上可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承传中有创新,忧伤中寓憧憬,无论其思想境界、审美趋尚、艺术价值诸方面,都不愧为“孤篇横绝“”压倒全唐”的“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这是张若虚的骄傲,也是唐诗的骄傲,更是中国诗的骄傲!
      参考文献 :
      [1]〔明〕钟惺. 唐诗归(卷六). 陆时雍. 唐诗镜(九)∥程千帆. 古诗考索[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14.
      [2]〔清〕王闿运. 王志(卷二)∥湘绮楼诗文集[M]. 长沙 :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533.
      [1]闻一多. 宫体诗的自赎∥唐诗杂论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51.
      [2]李金坤.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地蠡测[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李金坤.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于镇江焦山之再考[J]. 语文学刊,2022(6).
      [6]〔明〕胡应麟. 诗薮(内编卷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51.
(作者为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