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名城保护 >> 浅谈镇江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与开发利用

浅谈镇江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与开发利用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浅谈镇江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与开发利用

方开鸿

  【摘 要】 大西路(西段)片区是位于城市西部的名城博览区核心部位,是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相毗邻的伯先路、大龙王巷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大西路商业街所在的历史城区,也是商埠文化、民国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相对集中的区域,其中:商埠文化和民国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和厚重。近10多年来,该区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有机更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认为:对该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继续加强保护外,而且还应重视合理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镇江   大西路(西段)片区    历史文化    保护与开发利用 

(一)

  大西路(西段)片区是位于镇江城市西部的名城博览区核心部位,是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相毗邻的伯先路、大龙王巷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大西路商业街所在的历史城区,也是商埠文化、民国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相对集中的区域。自上世纪特别是“十二五”以来,该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更新,又取得了显著性、阶段性成果。例如:伯先路临街近代建筑群得到了全面修缮与更新、伯先路实施了综合整治、广肇公所等一些文保单位周边环境得到了优化……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该片区仅仅停留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层面上其远远还不够,而应该是在做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这是笔者的初衷,为此谈一点想法。

(二)

  大西路(西段)片区由于有着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其历史文化资源积淀十分深厚,内涵非常丰富,俗称为镇江名城博览区的缩影。众所周知,自1861年镇江正式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镇江城区西门变成西方列强入侵的热土。在此,英国设立租界、英美建立领事馆及其相应办事机构如工部局、海关、税务司、邮政等等。英、美、法、德、丹麦、比利时、荷兰、挪威和日本等西方多国大批商人、传教士也相继到来,以“通商”“居住”“ 传教”为由,开设洋行、码头、航运公司、并兴建公馆、教堂等西方设施(建筑)。在外商相继到来后,他们倾销洋货、收购国货、贩卖鸦片、开通轉运业务……国内南北各帮客商纷至交易,伴随带动和促进镇江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本地行桟商号也逐步应运而生,由于交通便捷,物资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市区的会馆、会所多达60多处,涉及12个省、40多个行业,其中在西门就有5处。另外旅馆、浴室、茶坊酒楼、戏剧曲艺各业随之兴旺,遍及西门大街小巷。
  由于交通便捷,商铺林立,商品种类丰富齐全,大西路(西段)片区便成为近代镇江最繁荣的商贸密集区域之一。民国省会期间,省政府一面着手恢复民生和扶持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立即制定建设规划,开展城市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城市公共建筑的配套与建设、整顿市容改善城市环境等等,留下了许多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遗存,如今,该片区的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遗存(遗迹),街巷网络体系和空间格局,不同年代的建筑等等,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更新,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保护和更新,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

  为了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大西路(西段)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建议如下:
  1. 严格执行紫线要求,继续做好本路段(片区)全面、整体貌的保护。
  (1)要保护历史街区风貌的完整性。除了保护历史遗存,还要注重历史地段的历史环境的保护,不但包括各类古建筑、文保单位,还包括街坊、巷道、门楼窗楣、石敢当、院墙、古树名木、古井、小桥、水系、公共活动空间等,构成环境风貌的各个要素,也应一并保护。
  (2)对保护范围内的古建筑、各级文保单位,按划定保护范围,应实施原地原状保护。对少数危旧破的古建筑、文保单位,应实施抢救性的保护,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力求还原原貌。
  (3)要重视古建筑、文保单位周边环境的保护。在保护区范围内一些违法建设或与古街风貌不协调的新建建筑或构筑物,原则上应通过街区的综合整治、改建或依法拆除,确保古建筑、文保单位有一个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对违法建设拆除后的地块,可作为开放空间或绿化用地。总之,严格执行紫线要求,确保本路段(片区)全面、整体风貌的保护,使之本路段(片区)成为古城镇江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史的见证。
  2. 合理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发展新亮点。
  (1)紧紧围绕着本路段(片区)商埠文化和民国文化资源,建设两类历史陈列馆。即要充分利用伯先路临街近代建筑群得到了全面修缮与更新这个平台,建设两类历史陈列馆。第一,办好以商埠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镇江对内外通商口岸历史陈列馆”,充分展示我市从清朝早期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天津条约》簽订后镇江正式对外开埠,以及从民国时期直到解放后上世纪80年代开放镇江口港,已知与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进行通商盛况,凸显镇江港口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第二,办好“民国江苏省会镇江历史陈列馆”(如果条件尚不具备,可利用现存民国建筑筹办几个专业分馆例如:将英租界遗址和原工部建筑可为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纪念馆、广肇公所建筑可作“民国江苏省会镇江史料馆”、镇江商会建筑可为“镇江市工商业博览馆”、京畿路老邮局建筑可作为“镇江市消防展览馆”、世界红卍字会江苏分会建筑可作为“镇江市慈善博览馆”),充分展示伯先路—伯先公园近代建筑群,在民国时期文化商业情景,凸显民国时期镇江为“东城西市”的城市格局。第三,还可以利用一些民国建筑,办好为服务社区民众的公益场所。例如:蒋怀仁诊所建筑:可拟办成“街道社区医疗诊所” 的用房,屠家骅建筑:可拟办成“街道社区文化娱乐教育” 活动中心等,充分挖掘和弘扬伯先路街区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服务和发展旅游业,提升旅游经济水平,为街区群众谋福祉。
  (2)保护和用好名人故居, 创办“名人事迹陈列室” 。例如:第一,陸小波故居可办成“陸小波事迹陈列室” 等等,充分发掘他们的精神财富,让世人更好地学习、研究和敬仰他们。第二,对一些有值得纪念意义的遗址(遗迹)地方,可设定纪念标志,例如:江河交汇处、京口闸遗址、宝盖山镇江古城举办我国首回植树节以及西侨公墓等等,以彰显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3)打造京畿路段镇江民俗文化风情的体验区。伯先路南延的京畿路段传统民居建筑群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技艺为主要内容的民风民俗文化(京畿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其包括冷轧店、白铁坊、木器店、修锁铺、修鞋店、修笔店、修旧家具店、弹棉花店等),进行适度整合与包装,引进现代商业功能,把它培育和打造成为老镇江民俗文化风情的体验区。
  (4)丰富伯先公园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云台山景区新形象。
  伯先公园是一座近代历史纪念性公园,规模较小,功能单一,应考虑将伯先公园和云台山东西山头统一规划和建设。第一,伯先公园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西片拟定位为游览区,东片拟定位为娱乐休闲区。第二,合理利用绍宗国学藏书楼,拟办为“镇江国学館”、五卅演讲厅拟办为“镇江人民反帝斗争纪念堂”、伯先祠拟办为纪念以赵伯先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光辉一生的园地。第三,对已建成的山顶观景设施,应实行对外免费开放,并作为提供市民健身、娱乐、休闲的公共场所,同时也可成为市民鸟瞰全城,北望浩瀚长江,南观群山叠翠之美的观景平台。
  (5)拟将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西津渡、伯先路和大龙王巷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大西路商业街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整合,“多规合一”,并进一步地包装和优化,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把它们打造成为一条既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又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新颖旅游线路或产品,这对本区域乃至镇江市大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将有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 着力推进大西路(西段)片区的振兴工程。
  (1)在统筹规划和适应市场需求前提下,找准切入点,在“特色” 上下功夫,与大市口商贸中心实施差别化错位经营,共同发展。例如:在政府专项政策扶持下,积极发展地方名品、名店、特色餐饮、专卖店、旅游用品商店、娱乐休闲服务、文博收藏和花卉书画市场等等,拓宽旅游业市场,为本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提供有效配套和服务。
  (2)搞好特色街的景观规划设计。力求突出自身特色,凸显不同风格,呈现古色古香并与名城博览区环境协调一致。对特色店面在形式、风格、色彩、尺度、布局、灯光、绿化等方面提出统一标准和要求,如街面摆设、街头广告、店堂的内外装饰等,避免杂乱无序,使大西路成为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文化品位的商业街,成为对外的商业窗口。
  (3)制定振兴大西路(西段)的优惠政策。振兴大西路特色商业街,涉及到财政、税务、金融、住建、经贸等方方面面,应在国家现行政策的基础上,从贷款、税收、房租、水电气设施改造升级等,予以优惠、照顾或倾斜,对符合产业政策项目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4. 切实改善和提升本区域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水平。
  (1)进一步优化大西路(西段)整体环境。具体地讲:在本区域规划中,应适当进行用地调整,并统筹安排和适当增加一些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和绿化广场用地以及居住用地等项目用地比例,搞好空间布局适度调整,切实为本区域松绑,改善民生、优化本区域内整体生态环境。
  (2)加大本区域街区内综合整治力度,着力改善街区内民众居住环境。结合本区域街区内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拆违建筑,腾出地块,适当集中新建一些2~3层、3~4层传统民居和用于街区居民服务的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小型游园及绿地等。
  (3)加快街区市政公用设施改造与更新步伐,提升街区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水平。该区域尤其要重点加强街区内(除伯先路干道已更新处)地下综合管网、块石路面、照明、公厕、消防、停车场的改造和建设,做好社区托儿所、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管理和服务用房等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工作,切实解决该路段一些街区公用设施简陋和不配套的问题,切实提升街区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水平,为街区民众排忧解难,营造更加宜居生活环境。
  (4)着力加快打造伯先路民国文化商业步行一条街。从迎江路口—大西路—伯先路—京畿路—车站路,应保持着现行道路线形和宽度不变,路面石材和色彩基本上要与古街环境协调一致。伯先路—京畿路规划上拟功能定位为民国文化商业街,实行公交优先,强化步行化功能。与伯先路平行的小街也拟发展为步行化文化街。为了满足街区居民日常生活出行需要,应统筹规划对街区周边地区的路网实施改造和更新。例如大龙王巷历史街区内的一些破旧巷道、已经规划的迎江路南沿贾家巷延伸至宝盖路工程等等。
  5. 加强领导,通力合作,促进镇江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
  应在市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由文广新局牵头、市住建、规划、旅游委、城投集团、三山管委会和润州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组成一个筹建班子,按照责职分工,重点启动和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制订筹建工作计划,力争分项逐年纳入市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年度计划,作为市府项目,按时序着力推进,力争在3-5年内基本完成目标任务。
  (2)做好两类博物馆群的馆舍用房安排和落实,尽早开展博物馆群内部布展的有关规划设计工作。
  (3)做好两类博物馆群的实物、资(史)料的征集、梳理、加工和收藏等项工作,为两类博物馆群开馆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事宜。
  (4)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实际上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在资金投入上,应釆取政府主导,市场化、多元化运作方式,广泛筹集资金(例如:P P P等),使所需资金落到实处。
  (5)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应把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当作一项公益项目来抓,特别是兴办两类博物馆群。众所周知,博物馆具有教育、旅游两项主要的社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教育功能,也是提供广大青少年第二课堂教育的理想场所。因此,我们应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充分利用网络、互联网、平面媒体等宣传媒界,积极推进“文化十旅游”模式,大力宣传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宗旨和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开门办馆、阳光办馆,把伯先路两类博物馆的建设,当作我市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项目来抓。
  总之,大力宣传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伯先路两类博物馆群的建设,有利于对我市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热爱镇江、关爱家乡的热情;有利于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陶冶艺术审美情操,提高我市广大民众科学文化水平;有利于宣传镇江,推介镇江,提升镇江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有利于为全面推动“文化十旅游”融合,促进镇江大旅游产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1.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 镇江市名城风貌区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报告》2008年8月
  2.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调研报告》2016年9月
  3.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镇江市民国江苏省会研究报告》2009年1月
  4. 方开鸿《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镇江旅游新亮点》2016年3月

(作者为镇江市规划局原局长, 全国城市规划行业资深规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