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历代金山绘画欣赏

历代金山绘画欣赏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8-22      阅读数:
历代金山绘画欣赏
田铁民
      镇江有座金山,“水漫金山”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让金山名满天下。然而金山在镇江却不是尽人皆知。
      千百年来,金山一直是长江下游江心一岛。自东晋明帝(323—326)开始建寺(距今约1700 年),因在江心,取名泽心寺,唐代起称金山寺,宋真宗改为龙游寺,清康熙皇帝赐名江天禅寺,但民间仍称金山寺,直至如今。清末同治至光绪年间(1861—1908),金山岛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与镇江城连为一体。

      金山寺奇秀,一是位置奇特,大江中的小岛,岛上林木苍翠,四周江涛环绕,宛若“江中浮玉”;二是建筑奇特,寺庙依山而筑,殿宇楼阁层叠,佛塔直指云霄,山寺浑然一体,以“寺裹山” 而闻名遐迩,遂成为江南著名佛教风景胜地,声名远播海内外。清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南巡,驻跸金山,乾隆感慨曰:“朕率扈从诸臣,历览诸胜,江山之奇,未有逾此者。”
      绮丽的风光,独特的佛寺,引无数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参禅礼佛,把酒临风,吟诗作画,留下了众多关于金山寺的诗文图画。古代没有照像术,但先人留下了描绘金山的画卷,让我们今天仍可从画中一窥金山的古时风貌,从而见证金山的辉煌灿烂与沧桑变迁。
      一、现存最早的金山绘画(北宋末年)
      这是现存最早的金山寺图。作者李唐(1070—1150),河南孟州人,北宋末年宫廷画师,以雄浑山水见长。嘉靖之难后来到南方,一改画风,细腻表达江南山河之秀。画面表现的是金山南面景观,描写清润细巧, 工整严谨。宽阔大江之中,金山岛礁屹立,周边风涛环绕,渡口楼阁舟楫相望。山腰建有双塔分立东西,似有飞动之势。双塔始建于宋元符末年(1100 年),一曰“荐慈”,一曰“荐寿”,毁于明成化至弘治年间。图中绘有殿宇楼阁临江,建在高大坚固的石驳上。两侧各有小山环绕,西为石簰山,东是鹘山。

宋宣和元年(1119 年)李唐《大江浮玉》(绢本扇面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明朝画家绘金山
      雪舟(1420—1506),日本画僧,1467 年雪舟随同宋宣和元年(1119 年)李唐《大江浮玉》(绢本扇面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遣明使来到宁波,第二年途经杭州、镇江、南京一路北上到北京。在镇江期间,遍访名胜,实地写生,留下了描绘镇江全景的写实作品《唐土胜景图》(1469 年),从画中可见, 金山位于长江之中,俨然“ 江中浮玉”,山顶有双塔,始建于唐代, 重修于宋代,这与史料记载是一致的。这是一幅写生稿,图上重要地点与建筑均有标注,如郭璞墓、妙高峰等,当年郭璞墓礁石尚在水中,如今早已登岸,加之保护不力, 已经湮灭。

日本画僧的金山图(明早期),明成化年间(1469 年), 日本雪舟《唐土胜境图》之金山图,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雪舟《大唐扬子江心龙游寺图》(1475 年),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三、明代才子文徵明画金山(明中叶)
      文徴明(1470—1559)原名璧,号衡山居士。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 人称“四绝”,为“明四家” “吴中四才子”之一。文徴明对金山情有独钟,早年多次赴应天府(南京)赶考,屡试不中。然途中水路必经镇江,江中美景让他印象深刻,一生绘有多幅金山图,在不同人生阶段皆有创作,足见其对金山之喜爱。

弘治八年(1495 年)文徵明《金焦落照图》

《金焦落照图》之金山局部
      这是文徴明赴应天府(南京)赶考,归途中沿长江经过镇江,见江中金焦二山两座小岛, 在浩渺长江,如同仙山浮现,于是画下了他第一幅《金焦落照图》,这一年他26 岁。
      图中金山寺建筑叠层而上,岛周有围墙,然山上无塔。江中礁石清晰可辨,当是石簰山。 这是文徴明53  岁所作。镇江是他常来常往之地,他对镇江不仅熟悉,而且喜爱。《金山图》应该是他绘画艺术成熟期的作品,描绘了江上观金山美景的感受,清丽雅致的笔墨,富有飘逸之情,开创了明代青绿山水画的新风格。
      据传,《金山图》是由清朝两江总督端方赠送金山寺的,此绘画珍品现藏于金山寺。这是文徵明晚年作品,作画时已79 岁。

      文徴明描绘在万顷波涛之中的一孤屿金山,俨然中流砥柱,波涛间点缀着风帆,山上林木扶苏。全幅以秃笔中锋出之, 乾隆皇帝南巡驻跸金山寺,他携带古画即景印证在江天阁曾取此图展玩,并题诗 :
不到江天寺,安知空阔奇? 携将亲证取,当境固如斯。
      王榖祥(1510—1568),嘉靖八年进士,善写生,画意独到。在这幅金山图上作者记述金山妙高台、玉鉴堂皆穷极壮丽,山顶吞海亭登望尤胜,左右两侧各有一小岛,左为鹘山,右为云根岛。
      宋懋晋(生卒年不详),松江人,以金山为表现主体,京口三山都被纳入构图,画面最下侧山体为北固山,右侧几乎没有细节的小山是焦山,形成三足鼎立。金山坐落在大江中,线条虽然疏简,但却完全表现出金山山体不大而满布寺庙楼阁的山裹寺的特点。左侧两个小礁石应是石簰山,象征性地代表郭璞墓。此图创作年代据推断应在晚明万历年间。
      图中傲立的金山寺宝塔应是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 年)重建,原来双塔合二为一,在“荐寿”塔旧址重建,取名“慈寿”,此塔延续了300 余年,毁于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战乱。
      图中可见山上有一塔,系明朝隆庆三年间(1569 年)金山寺住持在北塔旧址复建,名“ 慈寿塔”。
      由于是志书插图,相对严谨准确,图中可见,金山东妙空岩侧有一五层小塔,乃万历年间金山寺住持正性和尚建多宝塔。
      张宏(1577—1652),明末吴门画坛中坚人物,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苍劲,墨色湿润。方以智(1611—1671),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博学多才,涉猎哲学、训诂、医学、物理、书画、艺术诸多方面。晚年出家,更名弘智。这是方以智在金山寺留宿旬日后,有感金山美景的遣兴之作。画风酣畅淋漓,笔墨行云流水,建筑信手拈来,并不严谨。图中金山环岛均有环廊曲榭裹抱。左侧不起眼的地方有一座五层小塔,叫多宝塔,万历年间建。这是符合史书记载的。当时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时任京口(镇江)监军杨文骢提出请筑城以控南北,抵御清军,获准后遂将游廊改建为城墙。

      四、清代金山图
      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是金山鼎盛时期。宋元以降,金山寺几度兴衰,多次修建。其中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应数清代。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 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在百年之内各六次南巡。两位皇帝南巡期间多次至镇江,驻跸金山。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中往返镇江及金山寺就有18 次之多。每当皇帝南巡之前,镇江府为迎接“圣驾”临幸金山,寺院大兴土木, 修建楼台亭阁、佛殿宝塔,修饰佛寺,建筑行宫,营造碑亭,禅堂僧房修葺装饰得金碧辉煌,浮翠流丹。

清《乾隆南巡纪程图》第十一、十二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为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1751 年) 绘制的路线图。绘制了镇江西门到金山行宫的地理形势。详细记载了从通埠桥、西门街、昭关、铁柱宫到超岸寺、西码头以及银山、蒜山位置。
      这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第二次南巡结束后,征招画家冷枚、王云、杨晋等,由王翬领衔主绘《南巡图》,历时六年完成,共十二卷,第六卷中绘有金山。此时大清江山稳定, 金山筑城再无必要,于是重新修建廊榭。图中显示环岛建有游廊,周边停泊众多舟楫。

      高岑(1621—1691),金陵画派代表人物“,金陵八家”之一。融宋元山水画风为一体。画中金山当时仍是江中一岛,画家描绘了大江涛涛、金山独秀的壮阔空间。右侧礁石应是郭璞墓。金山格局与张宏所绘差不多,但宝塔描绘有差异,造型奇特,塔身有收分,设平座, 有檐无柱。
      这是清乾隆朝缂丝织绣画作品,缂绘结合,相得益彰。描绘十分精细,山上山下各有一塔,行宫也有完整体现。其蓝本当为清高宗南巡名胜图之金山图。

清乾隆年间, 佚名,《金山全图》挂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金山北侧山顶一塔耸立,南侧有一高台,一座重檐歇山顶巍峨阁楼应是江天阁,山下行宫一览无余。


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镇江府志》木版画金山图
      张崟,丹徒人(1761—1829),清中期京江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京口三山图》是其晚年代表作,此图绘于1827 年,距今已近200 年。 作者通过画卷横向展开的方式,以纪实的手法逐一展现了家乡“京口三山”(金山、北固山、焦山)名胜景观。图虽南向,画的却是西面寺庙正面风景。
      钱维城(1720—1772),江苏武进人,清代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擅长绘画,尤以山水闻名。乾隆第三次南巡(1762 年)后完成盛典名胜彩绘。
      周镐(生卒年不详),江苏镇江人,清嘉庆、道光年间镇江京江画派主力画家之一。1842 年绘制写实派画作《京江二十四景册页》,《浮玉观涛》是其中之一。金山虽素有“江中浮玉” 的美誉,但其时金山已经开始与岸相连,周边芦苇围绕,北向仍然茫茫大江,涛声依旧。宝塔傲然屹立金山山巅,成为金山标志性建筑。

      图中可见金山已与陆地相连,开始告别江中洪流。
      五、西洋人绘金山
      十八世纪,随着欧洲画师到访中国,画了很多速写和水彩画。回国后据此创作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风景、人物、风俗的众多铜版画并出版成集。随着画册的流传,中国风情令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大陆开始流行。这些保存至今的精美的铜版画、水彩画便成了历史的见证,使我们得以了解中国风光在西方人的视角中的形象。

1792 年(清乾隆年间),英国威廉·亚历山大《金山图》,水彩画
      威廉·亚历山大,英国画师。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英政府任命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百余人组成的英国使团访问中国,威廉·亚历山大作为画师随团来到中国,他画了很多写生画, 其中之一就记录了镇江金山。画面上金山屹立长江中,江面上船舶往来,一派繁忙,金山之巅, 亭塔楼宇,与《镇江府志》金山图可以相互印证。山下建筑颇具想象,有欧洲小镇味道。远处云台山、蒜山隐约可见。
      作者托马斯·阿罗姆,是一个没有到过中国的英国人,但他创作的中国风景却是西方最早。他通过收集西方访华画家画作再创作,制成铜版画出版,在欧洲颇具影响。此图金山大江孤岛的风貌还是表现出来了,不过他对中国建筑并不熟悉,山巅上的塔、亭,真实与想象并存。此图应该是以《江南省行宫坐落并各名胜图》为蓝本制作的。描绘了大江中的金山岛,寺庙殿宇依山而筑,山顶一塔直指苍穹。

1843 年,英国威廉·亚历山大,铜版画《金山寺》
      1776—1788 年,法国皇家地理学家 GeorgeLouise.Le Rouge《 中国园林铜版画系列》之金山寺。
      这是法国人绘制的一幅镇江金山寺的铜版画,出版于240 年前。画中详细描绘了金山的景象。但是,除了宝塔和少量殿宇有点中国味,显然, 欧洲人把金山这座寺庙当作欧洲城堡来描绘,与实景是有距离的。尽管如此,通过密集的建筑群描绘,该画作者还是把握住了金山寺最大的特点—— 寺裹山。可以确证的是,当时金山还在江中。

      六、金山近代影像资料
      金山宝塔原是砖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咸丰三年(1853 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宝塔外围木阁楼烧毁,仅存砖砌塔芯,据《重修金山江天寺工程记》载,同治八年(1869 年),两淮盐商捐银三万二千余两,修建江天寺大殿、天王殿、藏经楼、观音阁、大彻堂、妙高台、留云亭等32 处、200 余间,几乎新建一座金山寺。然大修期间受经费所限,慈寿塔仅作了外观修饰,犹如当年西湖雷峰塔裸身形象。

      裸身宝塔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到十九世纪末,为向慈禧太后祝寿,光绪二十年(1894 年)着手筹建修复,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重建竣工,取名慈寿塔。此次重修,将既有塔身推倒重建,砖木结构,七级浮屠。阁楼雕栏,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设走廊供凭栏眺望,七层加塔刹总高36 米。从此,奠定了金山总体形象,成为镇江这座江南古城的特色标志。
      自宋元以降,金山寺几度兴衰,多次修建。其中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在清代同治八年和光绪二十年。经过两朝修缮,金山寺庙趋于完善。

      1948 年4 月,一场大火烧毁了金山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共200 余间,慈寿塔侥幸逃过一劫。这幅照片记录了当时的大火,十分难得。
没有大雄宝殿的金山寺是不完整的寺庙,但是凸显了金山宝塔亭亭玉立,一枝独秀。这种状态一直延续了近40 年。
      七、当代画家画金山
      大师画金山

      关山月(1912—2000),广东阳江人,著名画家,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1956 年路过镇江所作。构图取金山一角,所画建筑为大雄宝殿、藏经楼等焚烧后所残留的观音阁等建筑,妙高台空空如也。这是一幅小品,色彩清新,笔墨老到,虽建筑残缺,景观仍然很漂亮。
      钱松喦(1899—1985),江苏宜兴人,著名画家,曾任江苏国画院院长。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新金陵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晚年多作长城、飞瀑、劲松、名胜。此画是他晚年84 岁在南京凭印象和记忆所作,所绘金山寺与实际出入甚大,宝塔亭阁、寺庙建筑仅为示意,不是写实的作品。尽管如此,但其作品笔墨浑厚苍茫,意境深邃隽永,构图稳中有变,具有江南园林山水特色。
      钱松喦对镇江山色情有独钟,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年春天所绘,将金山、焦山同入画,并题诗咏 :
润州山色本非遥,云影江声好放桡。一片明月潮万里,如烟如梦掩金焦。

      镇江画家画金山
      丁士青(1902—1976),镇江藉画家,江苏省国画院画师。擅长山水,此幅作品笔墨清雅,色彩鲜亮,取景金山东侧,金山寺背面,正值桃花盛开的时节。山巅是慈寿塔和江天一览亭, 山下是白龙洞和仙人洞。
      庄岱辉,1963 年生,镇江籍画家,2016 年庄岱辉《金山寺前闻荷香》。2016 年,庄岱辉《江天一揽入画题》。这是一幅以金山为主体的京口三山同框图。大江横陈,远处两座山分别是北固山和焦山。

      蒋元 生,1959年生,镇江藉画家。
      金山登岸后, 虽然失去了江中砥柱的地位,但在江滩平原上仍然一山独秀,风韵犹存。由于山体较小,宝塔高耸,整体形象娇小玲珑、典雅稳重, 成为画家们的最爱。

2017 年,蒋元生《烟雨金山》
      外地画家画金山
      王立华,1953 年生,山东藉画家。左幅将金山置于大江之畔,写意金山,山水浑然一体,并不拘离金山的建筑细节。惟金山雄峙江滨的气势没有出来。

2014 年 王立华《金山寺》
      魏太兵,1953 年生,安徽藉画家。此画是一幅小品,如同水彩写生画,构图优美,建筑造型准确。
      改革开放以来,国运昌盛,佛事兴隆。1948 年大火烧毁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妙高台陆续恢复重建,寺院日趋完整, 今日之金山,古刹焕新貌。
      千百年来,金山之美总让人为之倾倒,无数歌咏金山的诗词画卷便是最好的注脚。金山是镇江人的骄傲,是镇江城市的标志,也是镇江最靓丽的名片。
      赞美金山!

(作者为原镇江市规划局副局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