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文心雕龙》“文之枢纽”赞语探微

《文心雕龙》“文之枢纽”赞语探微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6-02      阅读数:
《文心雕龙》“文之枢纽”赞语探微
徐美秋
      《文心雕龙》每篇篇末都有四言八句的赞语,曾被杨慎讥为“蛇足”[1],不被学者所重。随着“龙学”日益深入,《文心》赞语也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他们有的指出赞语是“画龙点睛” 之笔,有助于精确理解正文[2] ;有的分析赞语形象诗意表达理论的艺术特征[3] ;有的认为赞语包含“很多重要的美学命题,大大增强了《文心雕龙》的理论含量”,并作了系列阐发[4]。《文心》赞语的价值因此得以呈现,也有待更具体深入的挖掘。
      一、赞的本义
      在探讨《文心》赞语的内容与价值之前,有必要先明确刘勰对赞体的认识。《文心·颂赞》篇对赞体的阐述比较简略,首先是“释名章义”:“赞,明也,助也。”这是“赞”字的本义,因此赞体的内容和作用有二,或是总结与阐明,或是辅助与补充。刘师培强调“本义惟此而已”[5],黄侃亦云:“彦和兼举明、助二义,至为赅备。”[6] 但“敷理举统”部分总结赞体的体制特色说“然本其为义,事生奖叹”,本篇赞语又称“勋业垂赞”,则刘勰似乎将“赞美”也视为赞的本义。然而文中并没有举出相应的代表作品,所举的《史记》《汉书》的赞辞、总评和郭璞的《尔雅图赞》, 内容上有褒有贬,其作用依然是阐明或辅助。[7] 因此,黄侃认为“奖叹即托赞褒贬,非必纯为赞美”[8]。但东汉以来多以赞为纯赞美,而刘勰在正文却并未论及,因此“勋业垂赞”四字可理解为对正文的补充,交待了后世常见的“称美不称恶”的赞之变体 ;并由“勋业”二字带出对“降及品物,炫辞作玩”的批判。正文论郭璞《尔雅图赞》所隐含的批判意味,在此得以明确,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动植必赞”,认为将赞的对象扩大到动植物,不过是一种炫耀文辞的文字游戏而已。
      周振甫概括赞有三种 :一是赞美(也包括贬斥),二是说明或总结,三是辅助或补充。[9] 其实正文并未论及“赞美”义,只是在那些或总结说明、或补充辅助的赞语里包含了赞美或贬斥的内容。揆之《文心》全书五十篇赞语,刘勰遵循了赞的古义,或阐明正文,或补充完善,而后者尤其值得关注。
      二、“文之枢纽”赞语探微
      《文心》五十篇的赞语,不仅是对正文的总结或强调,往往还有补充完善的作用 ;不仅补充本篇正文所未及,往往还能与全书他篇互相关联印证,这也是《文心》“体大思精”的一个表现。下面即以“文之枢纽”的赞语为主,略作说明。
      1.《原道》篇“炳耀仁孝”
      《原道》篇赞美孔子修订六经教化百姓,其中有“雕琢性情,组织辞令”一语,李安民评:“书只论文,故专就文上说,然终肤浅。”[10] 此评虽能理解《文心》一书本意是指导文章写作,论文是其主旨,却又以文中未涉及儒家伦理思想为肤浅。赞语“炳耀仁孝”,仁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可以说弥补了正文未及儒家义理之不足。此其一,补充完善本篇正文。詹锳指出“仁孝”也是刘勰评论作家作品的一个尺度,[11] 此其二,与他篇相互关联,是刘勰文论的一个方面。其三,以“仁孝”二字突出孔子,可谓是下篇《征圣》即“征孔”的伏笔。“炳耀仁孝”的上句是“光采玄圣”,学者对“玄圣”所指理解不一,或说伏羲,或说孔子,或说泛指上古圣人,都有一定的依据,毫无疑问的是,“仁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刘勰在正文说“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称扬孔子继承并超越了前代圣哲,修订六经,达到了集大成,可以说是“研神理而设教”“圣因文以明道”的主力 ;赞语更拈出“仁孝”二字,再次突出孔子。李曰刚《文心雕龙斟诠》指出“彦和此篇(《征圣》篇)所称之圣,即指孔子”[12],理据充足,在此亦得到印证。
      2.《征圣》篇“秀气成采”“辞富山海”
      《征圣》篇赞曰 :
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细读全文可知,赞语第一、二、五句即正文“鉴周日月,妙极机神”之意,赞美孔子睿智圣明。三、四两句与正文“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有关联,但重心已从“规矩”转向“秀气”,从文转向人。正文紧接着说明“经书文辞,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风貌,或简或繁,或明或隐,都运用恰当,足以师范”[13],是对“文成规矩”的具体阐述。“秀气成采”,卓越灵秀的才气发为文采,“秀气”二字所代表的创作主体性特征在正文并没有提到,却是《体性》篇的重要内容。《体性》篇探究作品体貌风格(体)与作家个性才情(性)之间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可细分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其中才、气是先天的情性,是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根本因素,所谓“才力居中,肇自血气”“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是也。在刘勰之前,曹丕首次以“气”评论具体作家,《典论·论文》说“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与吴质书》说“公干有逸气”,“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及其表现于作品的风格特征 ;《典论·论文》又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强调“气”的先天性。刘勰《体性》篇继承曹丕“文气”说,分析更加精细,而其要点已隐含在《征圣》篇赞语“秀气成采”四字中。
      “精理为文,秀气成采”两句也讲到了内容与辞采的关系。由此再回读正文,结尾处刘勰认为颜阖“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的诋毁无法得逞,以此说明孔子的文章雅正又美丽,内容充实且文辞华丽,堪为准则 ;第一段小结明确指出孔子说的“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是写作的金科玉律。这些观点在《辨骚》《通变》《情采》诸篇都有印证和阐发。《情采》开篇即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强调辞采的重要 ;小结则提出“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此立文之本源也。”辞采的鲜明美丽来自真实的情性,故当以情理为经,辞采为纬,明确二者的本末的关系,是写作的根本所在。这正与《征圣》篇第一段小结相印证。《通变》篇评论历代文风,以“商周丽而雅”为典范 ;《辨骚》篇结尾提出“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这是刘勰关于写作的基本思想, 即以儒家经书的雅正、体要文风为典范,同时酌取《楚辞》的奇丽之美 ;文章应当做到奇正结合,华实相扶,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些重要的内容,刘勰早已概括在《征圣》篇“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一句中, 并在赞语中再次强调。
      赞语中“辞富山海”,也是对“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的进一步申发,指出圣人文章蕴含着巨大的辞采宝藏,由此引出《宗经》篇的主旨,正如学者所说:“‘辞富山海’,即《宗经》篇‘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之意。”[14] 刘勰主要从文章写作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谈宗法儒家经典,《事类》篇赞语“经籍深富,辞理遐亘。皓如江海,郁若昆邓”,也是将经书典籍视为成语典故的无尽藏。
      3.《征圣》篇“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百龄影徂,千载心在”两句,读来真是悲欣交集。细细体味,正文“夫子文章,可得而闻, 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夫子风采,溢于格言”,《原道》篇“席珍流而万世响”,与这两句有些微关联,称述孔子的思想、性情通过作品而千古流传,说得比较理智冷静。“百龄影徂”的悲慨、“千载心在”的欣慰,则同样激荡在《序志》《诸子》篇中。《序志》篇感慨人虽是万物之灵, 却像草木一样脆弱,只有“树德建言”,才能“名逾金石之坚”,因此“腾声飞实,制作而已”,肉体必将消亡,只有文章著述能让声名流传。这是刘勰著《文心》的动机和目的,秉承了孔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人生观。《诸子》篇也说 :“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以文学声名流传后世来对抗“百龄影徂”,也是对曹丕“不朽之盛事”之文学价值观的继承。刘勰还进一步提出了“千载心在”,追求不朽的同时, 还希求着异世知音。刘勰和诸子一样“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15],他相信“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知音》),相信文章能超越时空实现心灵对话。因为他自己已沉浸在古人的著述中,也希望这本《文心》能流传后世供后人观览,“茫茫往代,既沉予闻 ;眇眇来世,倘尘彼观”(《序志》)。刘勰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结束《文心》全书,文章如果真的能够表现内心,那么我的心也就有所寄托了。刘勰用了假设句,其实他是确定的,“千载心在”。
      《征圣》篇的赞语不仅赞美圣人孔子的睿智和文章,也讲到了内容与辞采的关系,并突出了创作主体的才气,还说出了千古文人共同的心声。纪昀评《征圣》“此篇却是装点门面,推到究极,仍是宗经”[16],他只看到文,没看到人,没看到心。
      4.《辨骚》篇“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采烟高”
      《辨骚》篇赞曰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采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赞语后四句涵括正文后半部分的内容,再度赞叹《楚辞》的艺术成就,包括写景真切、抒情动人和辞采华美 ;前四句则是对正文开端“楚人之多才”一语的补充阐发,以反问句式充满感情地赞叹是屈原开创了骚体文学,并强调其惊人的才情。
      《楚辞》的杰出成就和独特风格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刘勰指出其中既有“江山之助”(《物色》),也受“纵横之诡俗”(《时序》)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屈原个人高洁的品格和高超的文才。
      “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比兴》),屈原继承《诗经》的比兴精神而创作《离骚》,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屈原不仅善于学习《诗经》等典籍,而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刘勰一再称赞他“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辨骚》)、“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事类》)。刘勰重视作家后天的学习和学问的积累,但更强调创作主体的先天才气,《体性》篇如此,《事类》篇亦如此 :“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
      “文之枢纽”五篇是全书的关键,学者关注的往往是《宗经》篇的“文能宗经,体有六义” 一段和《辨骚》篇的“倚雅颂,驭楚篇”一段,以此阐述刘勰关于文章写作的总原则。而在《原道》篇“炳耀仁孝”、《征圣》篇“秀气成采”“百龄影徂,千载心在”、《辨骚》篇“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采烟高”等赞语中,刘勰又补充了创作主体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了作家的先天才气。这些赞语所补充的内容,触及创作的核心,并在创作论部分有进一步阐发,“文之枢纽”因此与全书联系更紧密,理论更全面深入。
      [1]杨慎 :“诸赞例皆蛇足。”黄霖 :《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18 页。
      [2]魏伯河 :《试说“光采玄圣,炳耀仁孝”》,《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0 年第5 期,第97-101 页。
      [3]丛瑞华 :《< 文心雕龙> 的“赞语”》,《华夏文化论坛》2008 年,第208-212 页。
      [4]张晶 :《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文心雕龙·风骨> 赞的美学命题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3 期,第45-55 页。另有《< 文心雕龙·神思> 之“赞”的美学诠释》,《文史知识》2016 年第8 期,第101-107 页 ;《< 文心雕龙·比兴> 赞语的美学意义》,《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8 期,第115-121 页 ;《< 文心雕龙·养气> 篇赞语的美学意义》,《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5 期,第53-59页。
      [5 ]刘师培《左庵文论·文心雕龙颂赞篇(下)》,转引自詹锳 :《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312 页。
      [6]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第74 页。
      [7]刘师培与黄侃反复辨析《汉书》的赞是在正文的基础上所作的评论,以阐明作者的褒贬态度;《尔雅图赞》是对图的辅助说明。详见《文心雕龙义证》第312、348、353 页,《文心雕龙札记》第74 页。
      [8]《文心雕龙札记》第75 页。
      [9]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82 页。
      [10]《文心雕龙汇评》,第15 页。
      [11]《文心雕龙义证》,第30-31 页。
      [12]转引自詹锳 :《文心雕龙义证》,第32 页。
      [13]王运熙、周锋 :《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9 页。
      [14]饶宗颐等《文心雕龙集释稿》,转引自《文心雕龙义证》,第54 页。
      [15]纪昀评 :“隐然自寓。”《文心雕龙汇评》,第65 页。
(作者为江苏大学文学院讲师)